扶苏,秦始皇长子,赢姓,常称公子扶苏。扶苏出自《诗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有草木繁盛之意,秦始皇以此取名,预示着对他寄予厚望。
扶苏没有令秦始皇失望,机智聪慧,深得民心,在百姓中口碑甚好。《陈涉世家》里就有提过“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乃公子扶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后来,陈胜吴广起义打的就是扶苏的旗号。
扶苏富有政治远见,秦国的天下是通过多年的战争得来的,秦王杀伐决断,统一天下后仍有许多苛政暴政,而扶苏认为天下初定,百姓未安,不宜多做杀戮,压榨百姓,颇有政治远见。扶苏有秦始皇缺少的仁慈之心,但这也是秦始皇讨厌的。
秦始皇“焚书坑儒”,扶苏反对;秦始皇要“重法绳之臣”,扶苏反对;凡是秦始皇的残暴苛政他都反对,朝堂之上经常跟秦始皇争执不下。秦始皇对此非常恼火,一怒之下便让扶苏去修长城打匈奴去了。
看起来扶苏好像被贬谪了,实则是一出苦肉计,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修长城的是秦国名将蒙恬,扶苏此去既可积累军功提升威望,又可以亲近手握兵权的大将,还可以锻炼他的性格,简直是一箭三雕。为以后继承大统增加的筹码甩了不学无术的秦二世十八条街。
从这里可以看出秦始皇很喜欢扶苏,虽然他有二十多个儿子,他知道能堪当大任的只有扶苏。
公子扶苏之死
然天有不测风云,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在一次出行中死去,死前下诏书让扶苏继位,将玉玺赐给他,并让他赶回咸阳参加自己的葬礼。这时候存在感很低的胡亥粉墨登场,伙同赵高、李斯密谋夺权,他们仿造了秦始皇的诏书赐死扶苏。
这封诏书让扶苏身死,更让后人耿耿于怀。
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
《史记》寥寥几笔的记载,很难让人信服。扶苏的死很让人存疑。扶苏傻吗?不傻,前文说了扶苏机智聪慧,那诏书明显有问题扶苏难道看不出来? 为什么不答应蒙恬的复请而去自杀?蒙恬这样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手握重兵的蒙恬是站在他这边的,扶苏想当皇帝只需振臂一呼:诏书是假的。
但是扶苏选择了自杀,太史公没有具体记载,我们不得而知,只能凭着一点线索猜测:
《史记·赵高列传》中记载:赵高说,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从这句话看出赵高很了解扶苏,所以才会明目张胆的伪造诏书,同时也侧面反映了扶苏的性格弱点“信人”。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扶苏深谙秦始皇暴戾的脾性。当他被秦始皇赶到边疆去修长城时,他不知道父亲的真正用意,只当是父亲对他的惩罚。他太了解父亲了,所以当蒙恬劝他复请,他才会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还有一点:可能扶苏真的太仁慈善良了,不愿意看到手足相残,所以选择自杀。可是他不知道,后来胡亥把他们的二十多兄弟姐妹全都杀了。
假如……
扶苏,终究是死了。短暂的大一统局面随着秦始皇的死去,随着扶苏的死去重新破裂。
假如他知道秦二世的荒淫无道还会选择自杀吗?
假如扶苏不死,秦国还会灭亡吗?
答案是未知的,封建帝国没有长久的。假如扶苏不死,蒙恬就不会死,军事依然很强大。没有了暴政欺压百姓,陈胜吴广只会在田里耕田种地至终老。
假如扶苏不死,秦国至少不会那么快灭亡,扶苏的仁慈会让秦国喘上一大口气,他足以改变历史。
可惜,后人只能在“假如”中遗憾,耿耿于怀。大秦帝国,何等荣光!却也只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掩面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