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然而,当代社会的人们却也仍旧面临着各种各样疾病的困扰。胆囊息肉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将为大家带来胆囊息肉有关方面的知识,希望大家在生活中有所启迪。
胆囊息肉的常见问题
临床上很多人做健康体检或因其它原因B超检查发现胆囊息肉,有人紧张万分,有人不当回事。这两种态度都不正确。胆囊息肉病人常会问以下问题。
1.胆囊息肉是什么
我们通常说的“胆囊息肉”是什么呢?它主要是指胆囊息肉样病变,其中包括胆囊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症以及胆囊腺瘤。而绝大多数为胆囊息肉。
2.胆囊息肉长得快吗 根据对上千例病人的观察,胆囊息肉绝大多数是不增大或极缓慢的增大的。而极少数增大较快。
3.胆囊息肉会消失吗
我遇到的病例中几乎没有消失,只遇1例小息肉病人复查B超未见息肉。
4.有没有药物使息肉没有或控制其生长
据目前而言,其扔缺乏有效药物治疗。
5.胆囊息肉有什么危害
胆囊息肉绝大多数没有任何症状,但极少数可恶变为胆囊癌,这是最可怕的事,因为胆囊癌的恶性度很高。
6.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饮食没有什么要注意的,合理膳食,平衡膳食。
7. 胆囊息肉多长时间复查
一般半年或一年复查一次。如果息肉较大或生长较快,可1~3个月复查。
8.胆囊息肉需要手术吗
胆囊息肉是危害人们健康的杀手之一,不仅使人们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也影响了学习与生活的效率。因此,非常有必要去了解其相关的病情病况。下面,小编将为大家详细阐述胆囊息肉有关方面的信息,来帮助大家更好地生活与养生。
如何面对胆囊息肉
随着单位定期体检的频率呈上升趋势, 近来我们发现拿着体检单来门诊专门咨询胆囊息肉是否有必要手术的患者不断增加,而很多五花八门的提问也使医生应接不暇。
患者透出的略带恐惧的眼神和将信将疑又急迫了解的表情有时令医生无法准确解释,可见人们对健康确实比以前要重视很多。
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公共医学媒体把一些常见的人体小毛病的危害过分地放大了,以致让对医学完全外行的普通人产生恐惧心理。
就比如胆囊息肉来说,这本来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轻症的,然而几乎所有的医学科普读物以及教科书都不约而同把它定位为有癌变倾向。
如果有这方面的数据,个人认为这其中水分是很大而且不足为据的。如果连肝胆外科医生都不能很好的回答胆囊息肉何时手术这个问题,让患者去做出决定就未免过了。
患者和专业的外科医生对胆囊息肉手术的把握尺度可能会存在偏差,这一点也不奇怪。
医生有腹腔镜技术熟练和生疏之分,有医院等级高低之别,有病床紧张与否的现实问题,甚至有经济利益的驱动而诱导患者手术切除的成分,只要在不违反医疗原则的前提下, “切与不切”就是医生主导了。
作为患者,我们在对自身器官之珍惜和对癌变之恐惧的抉择面前,往往容易偏听偏信,从而失去方向感。 那么,假如您是一位胆囊息肉的患者,我想起码你们应该知道:
1. 最好选择二级以上医院做肝胆B超(CT、MRI不一定能发现病变,阴性结果反而动摇了诊断), 最好经过为期一年以上的每三个月一次的超声比较。如果能够选择同一个B超医生更加好。
2. 单一息肉直径在1CM以下的大可放心自在的生活和工作,记得半年复查B超就OK了。
3. 如果有比较明显的右上腹部疼痛(甚至波及右肩背,右腰部等)等典型的胆囊炎症状,经检查发现胆囊息肉, 而症状又明显影响精神和生活状态,自己反复考虑胆囊切除不会构成负面的影响时,倾向于手术摘除胆囊。
4. 对于胆囊息肉长期合并炎症变成“瓷化胆囊”,甚至无法和胆囊癌鉴别,建议义无反顾的手术摘除, 以免贻误病情。
不管如何, 40岁以下人士无症状的胆囊息肉恶变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只要你定期小花费的复查就可减轻你心头压力 。
高龄患者、巨大息肉(>1CM)、广基息肉、症状明显的息肉、硬化胆囊还是手术摘除为好。 强调一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首选方法,而有丰富腹腔镜手术经验的医生和医院能给你十足的安全感。
胆囊切除并非一了百了
患者王女士,36岁,胆囊切除术后2年。来门诊看病时,告诉医生,自己因为腹痛诊断为胆囊结石,2年前进行了手术切除胆囊。但是做完手术后,原来没有症状的胆囊现在却出现了疼痛,每天饭后腹痛不适、恶心、嗳气、腹胀、大便变稀,便次增加。
她一脸茫然地问医生:“为什么胆囊切除术后会出现这些症状呢?为什么其他人术后没有表现,而我就会如此呢?难道说我的手术没有做好?”
绝大多数息肉无需手术。对以下情况需要考虑手术,胆囊息肉直径达到或超过1cm以上; 胆囊多发息肉并有症状如右上腹隐痛、胀痛,厌油腻食物等;胆囊息肉合并结石;对胆囊息肉顾虑极大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和学习者。
9. 胆囊息肉手术要切除胆囊吗
胆囊息肉手术目前仍然是做连同息肉一起的胆囊切除术。具体方法为绝大多数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
胆囊息肉更偏爱年轻人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多样化、饮食的无规律及环境污染的加剧,胆囊息肉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在医院里,胆囊息肉的检出率明显增多,目前已成为肝胆外科门诊的常见病。
胆囊息肉就是各种胆囊黏膜隆起的一个‘肉疙瘩’。在临床上,胆囊息肉的发病以中青年为主,30-50岁的人群占了总病人数的57.8%。
胆囊息肉的隐蔽性强,有相当数量的人之前没有任何症状,只是体检时才发现。等出现症状时,多数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
目前,B超检查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大大增高,即使是小于5毫米的息肉,B超的检出率也可达90%以上。因此,它自然而然成为主要的诊断手段。
值得指出的是,B超检查是难以区分胆囊息肉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如果想确定胆囊息肉究竟是良性还是恶性,还得进一步作彩色多普勒超声或血管造影、内镜超声、CT或病理活检。
很多患者也会对胆囊息肉心存恐惧,担心会癌变。胆囊息肉在病理上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一般情况下,单发的息肉是可恶变的;而多发的息肉一般不会恶变。
同时,如果胆囊息肉伴有结石时,其癌变的概率会明显提高。此外,如果病人年龄超过50岁,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属于单发、呈逐渐增大趋势,也多考虑恶变的可能。
因此,对胆囊息肉也不能完全放松警惕。专家表示,以下两种情况可选择手术治疗:
(1) 患者若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在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肠和其他胆道疾病以后,最好及早手术治疗。
(2) 患者无任何不适,也无症状时,有以下情况者也应考虑手术:诊断时即怀疑有恶变可能的息肉;B超定期观察时,发现息肉在增大,腺瘤样息肉或基底宽大,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壁增厚。
当然,若病人没有以上情况,可不急于手术,只要每6个月复查一次B超即可。如果选择手术的话,一般都是切除胆囊。当然,也有保胆取息肉的手术。
只不过它的适应症就比较苛刻,例如胆囊功能必须良好,B超显示胆囊壁不厚,黏膜必须光滑,息肉不能太多,且要明确排除恶性的可能。究竟选择保胆手术还是切胆,病人最好多方咨询,再慎重选择。
胆囊息肉如何治疗
那么到底什么是胆囊息肉呢?如果有了胆囊息肉应该怎么办?许多人都急于想知道答案。
首先说什么是胆囊息肉。其实它的正规名字应该是胆囊息肉样病变。正常的胆囊是一个小袋子样的器官,囊壁很薄,也就1到2毫米,也很平整光滑。
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胆囊壁上向胆囊腔内长出一个小的突起,就好像平地上隆起一个小土丘,超声科医生就称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或“胆囊息肉”。也有的书上说是“胆囊隆起性病变”。在超声的广泛应用之前,这一病变大多是在胆囊切除的标本上发现的。
胆囊息肉中最常见的是胆固醇性息肉,和胆固醇的代谢紊乱有关。胆固醇性息肉常是多发,并且较小,大多在3到5毫米,一般不超过1厘米,不会很快长大。
在观察过程中,息肉的数目可以有变化。有些息肉甚至可以脱落,随着胆汁排出。但是偶尔也有单发的,只有一个息肉,直径也可以大于1厘米,不常见。胆固醇息肉不会恶性变成为胆囊癌,但是有时可以形成胆囊结石。如果没有自觉症状,不需要治疗。
其次是炎性息肉,是因为胆囊的慢性炎症引起,所以常发生在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的情况,不是真正的肿瘤。需要治疗的是引起炎性息肉的病变,而不是炎性息肉本身。
真正的肿瘤性息肉是胆囊腺瘤,有一定的恶变率,需要警惕。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恶性变的可能性大,需要积极治疗:1.息肉直径大于1厘米。2.单个息肉。3.息肉的基底较宽。4.并发胆囊结石。5.女性患者。6.息肉位于胆囊颈部。
以上是对胆囊息肉的简单介绍,另外还有一些少见类型的息肉样病变,因为太少见,不做介绍了。
治疗原则如下:
1. 对于多发的,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没有症状,不需要治疗,只要定期观察即可,一般每半年做超声检查一次。
2. 对于单个的息肉,如果直径小于1厘米,也要定期观察,如果有增大的趋势,需要手术治疗。
3. 对于合并有胆囊结石、急性或慢性胆囊炎的患者,如果有自觉症状,应该做胆囊切除手术。
4. 对于直径大于1厘米的单个息肉,或息肉位于胆囊颈部(容易堵住胆囊管开口,引起胆囊炎),不管是否有症状,都应该考虑手术切除胆囊。
5. 高度怀疑有癌变的,更应该积极手术。
随着健康查体的逐渐开展,超声检查的应用愈来愈广泛,对于胆囊息肉的诊断也越来越多。
关于药物治疗,因为没有有效的药物能够消除息肉,所以不推荐应用。
最近随着保留胆囊手术的宣传,有的人想要只切除息肉,保留胆囊。但是因为息肉是长在胆囊壁上的,胆囊本身就不大,并且许多胆囊是有病变的,没有保留的必要。另外切除胆囊对人体也没有明显影响。
总结:有关胆囊息肉的一些相关知识今天小编就先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在文章里我们所介绍的这些胆囊息肉有关的信息给你带来帮助。此外,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其它的事项需要我们去注意,也希望大家多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