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食草动物繁衍后代常常很快,并且很多,而食肉动物则正好相反,那究竟是咋回事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食肉动物的能量来源
我们大家都知道,老虎和狮子被公认是百兽之王,但你知道吗,它们生存的条件并不好,比如:狮子很多时候还要和鬣狗抢腐肉才能生存下去。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食肉动物能轻松的获得的能量实在是太低了。
我们大家都知道,人类的能量来源是植物和家禽的肉,其中家禽的能量来源是植物,而植物的能量来源着是太阳光。
植物能够最终靠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因此植物可以不依赖其他生物而获得能量,在生物学上这种叫做生产者,而人类以及其他需要直接或者间接从植物中获取能量的生物叫做消费者,当然还有微生物这样的分解者。
能量就这样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中流动,但是能量在流动时,会产生大量的浪费,比如:人类呼吸、走路都在消耗着能量。
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能量不能100%从植物传递给食草动物,食草动物身上的能量也不能100%传递给食肉动物。
能量在每一个生物之间,传递的效率非常低,大约只有5%-20%。因此食物链金字塔越往上,能轻松的获得的能量越少,尤其是老虎狮子这样的大型食肉动物,因为它们不吃植物,纯粹以肉类为食。
由于老虎和狮子能轻松的获得的能量来源非常有限,因此它们没必要繁殖大量的后代,这样既造成怀孕时期的能量浪费,又会造成后代因食物短缺而大量死亡。
因此,食肉动物每次繁殖时,只会繁殖1-4只左右,并且等到后代长大后才会再次发情,中间或许会间隔2-4年左右不发情。
食草动物为何会繁殖较多的后代?
食草动物的繁殖率之所以比食肉动物高,是因为它们之间面临的环境不同。
食草动物作为一级消费者,食物来源较为广泛,但是它们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面对天敌的骚扰,尤其是未成年个体。
这就造成了有大量的未成年个体因为速度不够快、反应不够敏捷、体型不够大等特点被食肉动物捕获,只有极少数成年个体能够生长到成年。
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自身种族不灭绝,食草动物必须提高繁殖率,每次繁殖出足够数量的后代,来应对后代死亡率较高的事实。
食草动物为了更好的提高后代的存活率,想尽了各种办法,比如:发情期。
如果你仔细观察动物世界中的发情期,你会发现它们会在食物丰盛的季节里生下后代,这样它们的后代就不至于饿肚子。
还有一些昆虫,会选择在天敌飞往南方去的季节繁殖后代,这样的措施都能大大的提升后代的存活率。
由于有食肉动物的存在,再加上季节性的食物短缺,所以食草动物的数量一直都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数量。
比如:兔子有双子宫,并且可以同时怀孕,每胎可以生4-6只小兔子,每年可以繁殖2次。但由于兔子天敌众多,导致即使它们繁殖速度如此之快,仍没有在原产地泛滥。只有到了没有天敌的澳大利亚才展示出自己繁殖力强的一面。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食草动物繁殖率都很高,一般来说体型越大的生物,每胎生育的后代数量越少,是因为体型越大的生物,对能量的需求更高。
食肉动物数量和食草动物数量
虽然食肉动物的数量总体而言少于食草动物,但是当食草动物的数量上升时,食肉动物的数量也会上升。比如:猞猁。
由于猞猁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兔子,所以生物学家们将兔子和猞猁的数量做了一个动态变化图,这种变化图也被称为捕食与被捕食动物数量的关系图。
根据这张模型图能够正常的看到,每当兔子数量上升后的1-2年,猞猁的数量也会上升;当兔子的数量下降时,猞猁的数量也会跟着下降。总体而言,猞猁和兔子每隔10年左右出现一次数量巅峰。
老虎和它所在的生态链也是如此,当地球气候适宜,植物生长茂盛的时期,食草动物由于食物来源充足,所以后代的存活率会变高,以至于有更多的后代能够存活至成年。
当食草动物的数量变多时,也会造成食肉动物的能量来源变多,所以它们的数量也会上升。
总结
之所以食肉动物的繁殖率较低,其实是因为它们能够从自然界中获取的能量有限,即使繁殖出大量的后代也无法存活,但是在繁殖后代时又会浪费大量的能量,久而久之,繁殖率较高的基因就被食肉动物抛弃了,反之是可以帮助后代更好存活的基因被保留了下来。
食草动物的繁殖率高是因为它们的食物来源较为丰富,但后代受天敌的制约,因此成活率低,只有繁殖大量的后代,才可能正真的保证有足够的个体能够存活到成年,参与下一次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