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初次从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中克隆出抗赤霉病基因Fhb7,并提醒其抗病分子机制。带着该基因的资料已被多家单位用于小麦育种,表现出安稳的赤霉病抗性。北京时间4月10日,世界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宣布这一效果。
资料图
小麦赤霉病别号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全球小麦生产中面对的严沉痾害,该病由镰刀菌属真菌侵染而发生,可导致小麦减产10%—20%,沉痾田可致绝收。其发生的吐逆毒素严峻污染食物和饲料,可引起人畜中毒。受制于理论认知和技术水平,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赤霉病的研讨全球鲜有突破性发展,特别是小麦种质资源中可用的主效抗赤霉病基因十分稀疏。
团队负责人、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教授介绍,团队通过20年继续研讨,发现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长臂结尾带着抗赤霉病主效基因,并在世界上一致命名为Fhb7。历经抗病基因初定位、精密定位、图位克隆、抗病分子机制解析等长时间探究,成功将该基因转移至小麦种类,并清晰了其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安稳抗性和使用价值。研讨一起标明,Fhb7基因对许多镰刀菌属病原菌具有广谱抗性,带着该基因的小麦品系在抗赤霉病的一起,对小麦另一严沉痾害茎基腐病也表现出显着抗性。
几年来,科研团队已将带着Fhb7基因的小麦种质资料分发到30多家育种单位,用于小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改进,并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小麦主产区进行了广泛实验。表型查询发现,在多种遗传布景下,Fhb7基因能明显进步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一起对产值无负面影响。 “该研讨效果一起标明,Fhb7基因可有用分化吐逆毒素,发生解毒效应,这一特性有望在粮食深加工和饲料工业中得到广泛使用。”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讨院首席科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邓兴隆说。
(来历: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