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考文综二轮复习备考策略+知识点最新归纳! 必看提分锦囊
延期开学,二轮复习还是到来了。在这学科备考 “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到来之际,小编针对政治、历史和地理三门学科的二轮复习给同学们总结了几点建议,希望对广大高三同学有所启发和帮助。而辅导书统一使用《疯狂600提分笔记》(福建师范大学发货)就可以,里面涵盖高中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错题分析,以及知识考点,快速提分必备。希望这些能帮助各位同学更好的学习。
1.关于课本
首先是勾画书本,凡是勾了的就背,没勾的就不背,就这样把范围缩小,提高了学习效率。我自己是买了好多颜色的荧光笔和签字笔,按照重要程度,分层次分点的整理一系列的知识点。
其次,要提高阅读速度。也许现在要求同学们“一目十行”实在太难了。但是你今天一行,明天二行……这样,就能大大的提升我们的阅读效率了,特别在高三的学习中,时间很紧迫。
第三,要学会做笔记。不仅记板书,还要记老师口头上说的重要的话,且要留有余地,供今后补充,做到在学习中既动脑又动手。最后,课后及时复习。哪怕是简单过一遍书和笔记。因为这样做才能够提高你学习的效率。反复的巩固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2.有关论述题的学习方法
同学们都知道,政治开放性试题可以说是最容易得分又最容易失分的部分,这里笼统的说,我们在面对这种试题时,如果从一个问题出发,可以组织答案的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果从学科的角度出发,可以是从经济学上看、从哲学上看、从政治学上看;如果从材料涉及的角度出发,可以是政府和国家、企业和农村、消费者或劳动者个人,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组织答案的思路,包括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正面与反面等等。
其实,首先要做的关键工作是审清题目,包括审清材料和审清问题设问的角度,对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要求。
比如,利用文字表述的题型,在认真仔细全面的阅读所给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要进行归纳和思考,要审出材料的中心思想或主旨,提取出有效的信息,并注意几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运用表格、图形(包括漫画)表述的题型,一定要全面地把握所给信息,包括阅读表格的标题、表格内的内容、下面所给的注解,都包含有效信息;
其次,对所给信息要进行比较,包括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审清题目设问的角度也非常关键,尤其是以前见过的熟悉材料、熟悉情境,更要特别加以注意。题目是从哪个角度考查的,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关键,对有些类型题来说,审题很重要。因为某些考题答案的要点,就隐藏在材料的表述中,如果能够认真阅读材料,体会其中的含义,就可能获取答案的基本要点。
其次,在审题的基础上要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要圈定一个范围,从现象上看考的是哪一个或者哪几个重热点问题,然后透过现象看本质,看考的知识是哪一个或哪几个;三是思考清楚是从哪个角度考的,填写答案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全面,第二要有重点,第三要具体化,第四要灵活有创新,第五要恰当使用经济、哲学、政治的术语,调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
3.整理错题集
这是一个提高成绩的好方法,我要重点推荐。高三题海浩瀚,要把所有做过的题目再重新看一遍,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高三的老师总是跟我们说:平时的错就为了考试时的对!那么如何实现“错”向“对”的转化呢?那就是建立错题集!我整理错题的目的在于,考前复习时,看看自己曾经做错的题目,针对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认真分析,弄清原因,在脑海留下深刻的印象,防止再犯同样的错误。
很多同学觉得整理错题很浪费时间,其实这是在整理自己的一类缺点,很有必要!有个妙招:不必照搬原题原答案,可以剪贴,或收集讲台上每次发剩的试卷进行剪贴。在整理过程中可以写下做错的原因,加上一些分析的话,把自己想通的知识点或者听老师讲解后的得到收获感悟简单写在错题的下方。这方面希望我们大家下足功夫。因为弄明白一道题做错的原因比做对十道题更有价值百科!另外,大家要有意识将错题进行分类。最后是定期翻阅,因为打破惯性思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对于政治主观题的解答,最重要的还是是熟悉课本!把课本吃透!即背!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是必须和必要的。然后,就要通过做练习,即把所背的内容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巩固所背内容。
4.建立知识体系
还有的同学常有这样的问题:对老师上的每一节课都能听懂,但总觉得知识非常零散,就是搞不清所学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每一个知识都不是孤立的,知识间的联系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是多种多样的,但有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则要求我们透过现象去抽象和提炼或者搭建桥梁、借助其他知识去寻找。
因为自己也有过这样的困惑,所以讲自己总结的如下几点分享给同学们:
(1)有意识地自己动手整理知识体系。我在每学完一个单元后都会自己把本单元的知识架构画出来梳理一遍。要从从单元主题入手,逐渐细化知识点,认真思考本课或本节为什么包含这些知识,它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对本课或本节知识进行阐述的,把能够准确反映知识间关系的内容用尽可能简短的词句甚至用一个词概括出来,用不同方向的箭头将知识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自己绘制一个知识体系图,这种知识体系能够将知识间联系较为准确地挖掘出来。长期做下来,你可以对整册书包含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概括,对一个学科的知识形成一个宏观的认识。
(2)一定要将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的理论分析时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家可以随时随地去发现和积累一些感性材料,自觉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地认识和分析一个问题。在长期坚持的基础上可以对同一类社会问题进行概括和归纳,找出解决这类问题一般使用的理论知识,以实际材料为背景构建一种新的知识联系。
(3)借助辅导书中列出的知识结构来理解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但这一方法远没有前面的方法好,因为没有经过自己消化的东西效果不会太好。
最后我简明的总结了几点答题的技巧:
①设问的规定性和要求,共有几问?限定在哪个范围内等;
②带着设问仔细阅读背景材料(文字),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抓住关键词等;
③结合材料设问,寻找所需知识的切入点,分析是考什么知识点;
④把理论知识及内容结合材料做多元化的分析或归纳(怎样体现)。
⑤分段化,每个知识点分成一个段落。把书本的理论知识先摆出来,然后再结合材料分析,点到为止,字数不要太多。
⑥序号化,最好在每一个知识点前标一个序号,方便判卷老师寻找,会大幅度的提升印象分。
⑦规范化,字迹工整是提分的一个亮点!另外,有把握的知识点要写在前面,拿不准的知识点稍微往后放。尽可能的考虑全面。
政治是一科纯文的学科,想得高分还是要打好基础,回归课本,这也是高考卷的一个大方向,再加上些答题技巧和练习,相信同学们都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对于高中历史来说,第一轮复习是巩固基础,第二轮是完善知识体系,第三轮是查漏补缺。
1.历史年代表
因为纸张和视野的限制,为了方便记忆和复习,我们在整理历史年代表的时候,要分段分类。
比如第一个时间段是“历史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然后把笔记本一分为二,左边写中国,右边写外国,然后按照时间顺序把重要事件列出来,然后补充选修书目中的内容。
做好这些以后,中外历史比对题就没什么问题。因为历史课的课堂学习,有可能会出现单课知识扎实,体系却不能融会贯通,这样把中外对比列出来,就能很好的对比,也能加深我们在学习时的理解。
比如:先秦文化和古希腊文化的比对,西方工业革命和中国同时期的比对;我们在历史复习中,应该自己总结和提炼出不同的同时期比对专题,将我们的历史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建立起脉络和体系。
不过抄写历史年代表的时候,不要一口气抄完,而是应该每整理一段,就掌握好一段内容,将这段知识内容和重要事件全都记忆下来,不能敷衍了事。
2.深入学习
首先背诵课本内容,尤其是三本必修书必须要背熟。
然后买本高考一轮复习资料,反复做上面的基础知识填空,将这部分基础题掌握好以后,再去做单元卷和模拟题。
然后拿出我们在第一轮整理的历史年代表,根据章节和时间段,将课本内容自己重新复述一遍,不熟悉的内容,可以拿出历史课本重新温习和巩固。
3.确立循环学习周期
比如以三天为一个小的学习周期,第一天做时间表和背书,第二天做基础题,第三天做模拟题和拔高卷。每天出现的错题当场搞懂,没有搞懂的做好标记赶快请教老师和同学。
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过一遍后,就开始做模拟题,大题不需要全写,写主要的答题点就可以,甚至用自己能够看懂的符号代替也可以,但是碰到难题最好全写,同时抽时间复习自己整理的历史年代表。
做题的时候如果时间充裕,每做一道题就想一遍这道题考察的知识点,从原因、现象和背景多分析一遍,以免有所遗漏。
4.先熟悉课本再做选择题
课本内容的理解是没有尽头的,比如马歇尔计划,政治目的是美国为了扶持和控制西欧以控制苏联,经济目的是美国能够大量输出机器和产品,生产得到发展。
因此对于高三学生来说,不但要背历史课本上的知识点和时间表,还要阅读课本上所有的条约和宣言,深入理解课本上提到的概念、制度和会议。
5.大量粗略地刷题
刷题始终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也要有合理性。对于历史课来说,可以在考前一个月狂刷高考小题,做两周后再刷错题,然后翻一翻课本,再回顾错题。
这样刷历史小题有很多好处,比如:可以把材料和答案当做知识积累下来,更熟悉某个特定时代的背景,并且更熟悉历史考点,提高做选择题的速度,增强题感。
6.读题时划出关键词
在阅读材料时划出关键词很重要,不但能避免很多做题时常犯的纰漏和错误,还能避免阅读材料时视线过多停留在关键词上,提高做题速度。
对材料分层,就是在阅读过程中研究语句层次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时间上的递进,还是现象的对比,有助于我们在解题时做到心中有数。
7.归纳易错题型
做完模拟题或是练习后,要在错题本上归纳易错题型,比如是时间点判断错误,还是题设材料没有理解,是因为读题马虎,还是因为漏看、误判甚至是解读过度,在整理错题时我们都要整理和标注出来。
有很多同学说现在的历史越来越难考了,其实不然。
我们首先要知道高考到底要考什么?明确的说就是3点: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
(1)时空观念
学过高中历史后,对于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时空观念一定要准确。而时空观念的形成,和历史事件细分的时间线密切相关。
比如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既是从手工工场、蒸汽工业、电气时代到信息时代的变迁,也是从重商主义、自由竞争,再到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变化;还可以对应从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再到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程。又比如说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从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两部法律议会权力高于君权,再到1721责任内阁确立标志的英国君主立宪制成熟,再到1832年议会改革。
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在我们的知识体系中确立起时间观念的过程。
(2)家国情怀
在我们学习高中历史的过程中,始终要寻找和认同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比如政治理念和文化思想,不管是西周还是春秋战国,汉族和少数民族始终是通过文化这一要素凝聚在一起,这就是高考历史命题的主要思路。
(3)历史解释
想要正确解释历史,就必须先看懂题设材料。
首先看懂设问,留意设问句中的修饰语,比如目的和实质,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等等。
阅读材料时不能错过任何一个细节,仔细分析选项,看看选项本身的语句是否正确,选项是不是满足题意,再看选项之间是不是真的存在相关联系。
其实做好历史选择题非常需要语文功底,也就是要把握好历史材料的主旨和含义,材料要读懂,就能揣摩出命题老师的心思,从而正确解读和阐述题意。
总之,我们在学习高中历史时,要清楚历史学科的特点,也就是时间,或者说历史事件年表,只要把握好这一贯穿始终的学习要素,不管学到哪些知识点,看到什么题目都首先去定位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年代,就一定能学好高中历史。
1.梳理、加工已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经过比较细致全面的一轮复习,同学们的基础知识虽然得到了较大的巩固和充实,但在有些同学,则不免感觉自己的知识有些散乱,条理不清,不够系统。就像没有经过系统的分类整理就被一股脑地塞进电脑的各式文件一样,要用的东西在短时间内不容易调出来。因此在二轮复习阶段,我们要对整个中学阶段的地理知识进行拆分、重组,形成有主线、有知识内在联系的不同层次的知识系统,就像为电脑中的文件建立各级目录一样。
如等值线知识,地图部分有等高线,气候部分有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工业部分有等运费线等等。这些等值线虽然各自表示的地理含义不同,但它们的绘制原理是相同的,它们所具备的特征也是相似的。复习时我们可进行等值线专题整理,总结出等值线的一般规律,然后再用这些规律去处理问题,这样,等值线的知识、规律及其运用在我们的头脑中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知识体系。
建立体系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建立体系的同时,我们的认知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很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去分析或处理问题,即使是碰到从未见过的问题,只要是在我们掌握的体系之内,我们就不至于心理慌张,找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要勤读地图,掌握图文结合的方法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理考试几乎“无图不成题”。近年高考对地图的考查越来越多样,也慢慢变得复杂。因此,二轮复习阶段,对地图,我们肯定要始终给予高度的重视。建议我们大家做到以下三点:
2. 学会从图形中读出文字,总结规律;从文字中想到图形,形成“心理地图”。例如:在看长江、黄河水系图时,可以把河流概况及水文特征等知识附在图上,边看边思考;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正真看到有关描述长江、黄河的文字,我们的脑海中就要浮现出一幅幅关于长江、黄河的各种地图。这就是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
3.你不妨选择一些试卷、一些题,试着做一定数量(当然数量要足够)的图文转换训练,以使自己这一方面趋于熟练,直至得心应手。地理高考离不开图,你若已做了足够的准备,能够图文并茂地去处理问题,可谓无往而不利。
3.要注意几个方面,纠正几个偏向
为避免影响备考效率,二轮复习阶段,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二轮复习阶段,有的学生认为高考真题都做过了,只做模拟题就行了。这是一个偏向。正确的做法是用历年经典高考题建模,用足够量的模拟题来巩固、提高。
2. 二轮复习阶段,有的同学一味地去追新题、难题、怪题,结果在“新、难、怪”的路上越走越远,也越走越困惑。这也是一个偏向。近年高考的材料、图表几乎“新”的成分确实较多,但“难”、“怪”的东西并不是太多。
因此,我们在训练时,不要一味地追求“新”, 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最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原理上面,同时没必要在“难”、“怪”的问题上耗费太多的精力。
3. 二轮复习阶段,有的同学沉溺于“题海”而不能自拔,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这又是一个偏向。怎么纠正呢?
一是做题数量不必要过多(当然也不能过少),要以达到训练效果为标准,讲究适当。二是要定时,就是要卡时间,也就是要求自己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提高做题效率。比如,一般来说,高考文综卷中,地理部分11个选择题,一般要保证在22分钟之内完成,两道综合题,保证在20分钟之内完成,一道选修题,限在5分钟内完成。三是要多总结,总结知识点,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总结错题以汲取经验教训。
例如,当题目问及某一特定区域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时,有的考生马上简单套用自然条件中的热量、光照、水分、地形、土壤和社会经济条件中的技术、市场、交通和政策等去回答问题,却忽视了该区域的独特地理环境,结果是能得分,却不能得高分、满分。所以,二轮复习训练中,你尽可以套用掌握的模板,却决不能“机械地”套用模板。
知识点归纳
太阳直射点
大气环境知识体系
影响气温的因素
温差问题
影响降水的因素
风沙问题
河流知识体系
河流特征
河流输沙量
河流开发
地形地质知识体系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地形的影响
地形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人口知识体系
城市知识体系
农业知识体系
农业生产
工业知识体系
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
大气污染
比例尺的大小、选择与缩放
常见等值线的判读
第一、回归课本,梳理知识
回归课本时特别要注意以下细节:
1.基础知识点梳理:概念、原理、规律(包括法则)、专业术语、数字、符号、过程或步骤的陈述。
2.浏览辅助课本的学习资料,如“小资料”“课外延伸”等。
3.注意对理科实验的复习,不能只关注实验题目的练习,要注意常用仪器的使用,回顾做过的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二、回顾试题,查漏补缺
1.关注已做过的试题中的错题,也是考前复习的重点之一。提分的关键就在错题上,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一定要摸清摸透,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2.进行专题的复习。
要对考试大纲进行专门的研究,以把握命题方向,还要有穿插解题思想与方法,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把握高考真题的出题套路
1.做:做题的目的是找感觉,感受高考试题的深广度,这有助于我们在复习中把握好“度”,特别是防止在训练题中片面追求偏、难、怪;
2.比:对各年全国卷进行比较,从中找差别、找共性、找联系,这样,复习的目标更明确,复习的思想更开阔;
3.找:通过对近三五年的高考试题的重点研究,找趋势、找方向、找规律,据此可排查出高考的重点、难点、热点,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第四、规范答题,保证时间
特别要养成书写工整规范的好习惯,使用规范的专业学科术语答题。很多考生题一看都会,但是分数就是拿不全,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知识点掌握准确了,但表达的不准确、不到位,不会用专业的学科术语回答问题。
所以平时做题一定要落实在试卷上,不能只看,答题时表达要准确规范,回答问题要言简意赅准确无误。目前高考阅卷都是网上阅卷,对书写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因此平时的书写一定要养成工整规范的好习惯。
第五、协调好考试与复习的关系
复习阶段,各种各样的测验、考试比较频繁。认真分析自己的每一次考试,分析失分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有意识地纠正自己不良的审题、解题习惯,尽量减少无谓的丢分。同时做完每套试题之后,要总结归纳自己做这套卷子的收获,切忌钻研难题好高骛远。
第六、调节应试心态
在复习中要实现巨大的跨越,就要学会培养良好的心态,心态决定命运。很多同学总会下意识地将考试的成绩与自己的学习水平、近期的复习效果乃至将来的高考成绩等一系列问题挂起钩来,一旦成绩有所起伏,便对自己产生怀疑,增添许多心理压力。其实所学的知识与能力,并不是一天两天就会有多大的提高与下降,一次两次的成绩并不能决定什么,要对自己有信心,应学会调整心态。
对于高考,甚至每一次考试,都要战略上重视,认真对待每一个知识点,心态上轻视,不要把考试看得太重,努力过就好,更何况努力后的成绩都不会太差。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