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谣言可怕!疫情之下如何教孩子辨别真伪?提高孩子科学素养,建议家长这样做 | 特别关注
非常时期,有人总是在不经意间,被纷乱的表象所迷惑:双黄连成治疗特效药?温州确诊病例有40%是变异病毒?喝高度酒能抵抗新型冠状病毒?
当 “假的当真的一样信仰,真的当假的一样无视”时,我们便会发现“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人类的愚蠢总会重复”。
在这次疫情中, 面对“谣言”,作为“大人”的我们,能给自己打几分呢?又该从中反思些什么?
今天,中教君为各位老师、家长请来 北京学生活动管理中心科技教育特级教师高付元老师,听高老师怎么说!
今天,我们不聊鸡汤,聊科学……
本期内容要点
1、疫情当前, 为何“伪科学”泛滥?
2、信息这么多, 我们该相信谁?
3、如何帮助孩子提高科学素养, 具体怎么做?
高付元
北京学生活动管理中心
科技教育特级教师
【以下内容多为高老师专访】
2020年2月5日,网上盛传一段谣言:“某地老母猪生下九个猪崽后,突然开口说话,说煮九个鸡蛋吃下,即可不得新型冠状肺炎。”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则完全不值得多看一眼的谣言,可从网友的反馈看,还是有无数人在5日夜里,被妈妈拽起来吃鸡蛋。
有网友称:“我妈宁可相信猪说的,都不信我说的。”
后来,警方找到了传谣者,她才承认这是自己一时糊涂编造出来的。
图片来自:梨视频
疫情当前的谣言,比平时更有毒性!
伪科学、谣言等泛滥是一个历史性问题,自科学诞生起来,就没有停止和伪科学的斗争。
1
“谣言、伪科学”泛滥,怨谁?
“浙江10万只鸭子出征巴基斯坦灭蝗?”
“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漱口防病毒。”
“武汉卫健委副主任感染后逃去上海豪宅。”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者逃跑。”
……
新型冠状病毒的发生,让谣言成为公众的聚集点,各类渲染情绪的假科普、假官宣、假指示、神预言,借着疫情信息传播的土壤招摇过市,而且比真相跑得更快更迅猛,让辟谣者忙不胜忙。
如果说病毒是看不见的敌人,那谣言、伪科学无疑是助纣为虐的帮凶。
图片来自:央视新闻
不可否认,现代科学技术在改变人们思想和生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我国建国以来重大工程创造了很多世界领先的记录,同时在很多方面技术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国家科学进步不仅改变我们生活方式,还显著提高生活品质和生命安全保障,因此百姓对科学崇拜心理也非常高,遇到今天这样疫情问题时,人们对科学能够处理问题给予厚望。
但当社会上重大问题出现,人们对全面情况缺乏了解,又急于知道事情底细,这时看到很多人有意和无意的结合疫情发表或传播非科学问题,尽管转发的消息缺乏追根求源的科学论证,也会被读者认为是真的,是科学的。
总体来讲,能够自觉地运用科学思维和标准,判断科学与非科学问题的能力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其实,今天的伪科学泛滥与美国历史上科学普及历史有相似之处。2006年国内翻译出版的《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美国的科学与卫生普及》一书中,作者以19、20世纪美国的科学普及史为时间轴,从公共卫生、心理学和自然科学角度,分析了美国的科学普及的艰难。书中写道 :
“我们生活在‘科学时代’,这一点不假,但是大多数人拥有的是科学的成果,而不是科学的方法和原理。对许多人来说,科学的‘惊人之处’是科学的奇迹。
人类仍旧普遍相信奇迹和不可思议之事。科学没有驱逐这种迷信。科学本身被当成了一种新的巫术类型而加以接受。”
“除了对事实的强调之外,新闻模式还包含另一个影响20世纪科学与卫生表现的因素:一贯的追求轰动效应。
自从19世纪以来,报纸编辑总是偏爱令人惊奇的、激动人心的东西,更别说对疾病的恐慌和疗法了。于是,科学和卫生总是遭到夸大报道,以追求轰动效应,这些报道在诚实的科学家和从业医生中引起惊愕。”
科学普及的过程经历了传播、普及、稀释和碎片化四个阶段。
在19世纪、20世纪的美国,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阶段,迷信市场缩小。后来随着媒体的兴起,科学精神淡化,公众接受着碎片化的知识,科学质疑精神的丧失,迷信生存空间来临。
伪科学,经常会伴随着社会热点出现,这些现象也说明科学对社会,对我们正常的生活、工作的影响力巨大。
科学传播与普及的历史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伪科学或迷信的出现,这是一个历史问题,伪科学不会自动消失。
因此培养孩子学会学习,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大众科学素养,能够健康生活是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
2
学会“质疑”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
有人说上一代中国人缺乏科学素养,这种说法不够客观。
实际上,缺乏科学素养的不止一代人,而是好几代!
量子波动速度5分钟读完10万字的书……
5G的辐射很大,所以要禁止5G基站进小区……
美国宇航局NASA表示由于2月10日地球的引力最小的作用,所以扫帚能够立起来……
上述谣言,多见于我们父辈的朋友圈,或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家庭群聊,大家怀着互相关心的心情四处传播。
你要敢质疑,就会遭到“我是为了你好”、“科学家都说了,你还不信”的驳斥。
曾经一味告诫我们不要轻信网络谣言、伪科学的家长,现在纷纷成了谣言散播的帮凶。
为什么这种比“今天马化腾过生日,转发5个群,赢取100个QQ币”还低级的谣言可以广泛传播?说到底,还是大众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造成的。
相亲相爱一家人(10)
舅妈
姥姥
妹妹
。。。。。。
是谣言。。。
2018年9月,中国科协公布的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仅为8.47%。
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高素质的国民,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浸染。所以,科普从来不是纯粹的科学问题,而是事关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妈妈正在厨房里洗碗,她听到小儿子在后院蹦蹦跳跳的声音,便问道:“你在做什么?”
小男孩得意地回答:“我要跳到月球上去。”
各位家长,如果是您,该怎么应对孩子的回答呢?
是叮咛不要摔倒,还是斥责孩子看似不切实际的回答?是毫不留情的戳穿孩子的童真,还是打破他美好的梦想?
想知道故事里的妈妈如何回答的吗?她说:“好啊,但一定不要忘记回家哦。”
后来,这个小男孩长大以后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并留下了那句响彻太空的经典名言:“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他的名字叫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
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
身为 家长的我们总是忙于教导孩子,而 往往少了对自身的反思和建设。 殊不知,父母才是孩子科学素养最重要的呵护者和引导者。
如果阿姆斯特朗的母亲从一开始就没有做出正面回应,也许还会有人成为第一个在外太空星体留下脚印的人,但这个人绝对不会是阿姆斯特朗。
我们都崇尚科学精神,但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却并不够。为什么说我们肯定要拥有科学素养?因为拥有较高的科学素养,能够使我们日常生活的健康文明行为,更加理性和自觉 ,能够提高我们在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能够提高自己面对工作生活变化时的思辨分析能力 ,保持平常心,做到心理健康,能够提高终身获取科学知识、科学乐趣、科学享受的能力。
3
拥有科学素养的孩子,究竟有什么不同
家长自身的科学素养水平,与能够指导孩子开展科学学习肯定是有关系的。比如钟南山院士的家庭成长经历,对他自身的科学素养的养成,肯定是非常有帮助的。
谈到钟南山何以成为钟南山?很多人都会以医学世家轻松带过。但,这简简单单的四字背后,却是他波澜壮阔的家族历史。
父亲钟世藩,我国著名的儿科医生,属于开山始祖的级别。每当形容父亲时,钟南山总提到这么个事情。
他上小学时,把本来用来交给学校食堂的钱,买了零食吃。后来被发现了,父亲没有打骂他,而是沉默后,说了句:“南山,你好好想一想,你这样来骗我们,到底做得对不对。”
当年那一幕,钟南山至今回忆起来,还会感到羞愧和紧张。从这之后,他便把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当做一则人生信条。成为我们口中那个敢医敢言的,信得过的钟老。
同样不能忽视的,还有母亲廖月琴,更具体地说,是廖月琴所在的鼓浪屿廖氏家谱潜移默化的感染力。
图片来自:廖氏宗族
可以发现,钟南山的表亲基本都是医生。身后站着这样一个优秀的家族,就算没有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那种见贤思齐焉的意识影响力,可见一斑。
但这不是绝对的,每个家庭成长都有自己家庭的特殊性,成功的道路没有一样的,我们国家很多家长自身的科学素养不是很高,但是同样孩子的科学素养一样很棒的例子也很多,家长关注提高科学素养的意识最重要。
今天家长支持孩子业余学习书法、绘画、艺术、体育、英语、朗诵的很多,但相对来说学习科学的相对来说少多了。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在这其中家长应该做些什么?我们怎样才能与孩子共同提高呢?
首先,培养孩子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
家长要帮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榜样,特别是科学家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又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和孩子一起学习科学家们从小求学的成长经历,学习方法和学习乐趣,和孩子欣赏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引导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目标,还要学习他们在小学、中学阶段的学习故事,从现在做起。
我个人认为,从小用榜样教育来培养孩子的同时,家长主动帮助孩子成长,不但要言传,更要身教,自己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经常主动陪伴孩子一起讨论和分享事业追求的心得。
其次,务必呵护孩子与生俱来的科学素质。
孩子成长阶段,家长陪伴应该是主要的家庭生活方式之一。
“妈妈,为何会下雨?”
“为什么汽车可以跑得那么快?为什么飞机可以像鸟儿一样,飞向天空?”
……
每个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十万个为什么。他们对世界好奇,天生拥有探索的心,他们想要了解科学知识,并崇尚科学精神,他们拥有与生俱来的科学素养。
所以各位家长,我们该按照孩子成长需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从科学角度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蹲下身来像孩子一样,和孩子一起探究孩子关心的问题。与孩子一起开展社会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发现问题,探索从科学角度处理问题。
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的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上网听一些专家讲的内容。 并反思下:
专家说的科学依据是什么?是科学实验结果为依据?
还是社会调查为依据?哪些是用公开发表的科学文献做依据?
哪些是在医学上还没搞清楚的困惑?而治愈病情的办法,它的科学原理又是怎么回事?
哪些观点听得懂?哪些目前还听不懂?
同时,指导孩子做点科学思考记录,把特别是围绕感兴趣的问题记下来,疫情期间帮助孩子查查文献,了解详情,了解情况多了,疑问还会增加,写出来,记在本子上,为疫情过后选择问题深入探究做准备。
在这里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多看新闻,多听听专家的说法,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和负责人的讲话观点,这些专业机构和专家的意见的可靠性还是比较高,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专家在不同时间发表观点的变化,弄清楚讲话观点依据从哪来?特别是一些讲话观点的科学原理或分析问题逻辑是什么?对疫情目前危害程度和未来发展的新趋势预测方法?预防办法取得效果的事实数据是如何来的?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哪个更可靠?
让孩子学会在繁杂的信息面前,能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拥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客观甄别信息真伪。
最后,学会一生都用科学的思维去做事。
人一生都用科学的思维去做事,其实并不难!怎么做呢?
方法、过程,一般是从观察多个个别经验事实出发,通过归纳,概括为科学概念,提出科学猜想,判断提出科学问题。然后用科学实验或科学调查所获得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处理,呈现的事实结果。
经过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来对猜想进行检验真伪,最后上升为科学理论,再通过演绎,去解释新的事实、预见新的问题的方式来实现的。
我们很多人容易停留在根据个别事实所获得经验,通过你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认为就是对的,往往是停留在概念阶段和猜想阶段,是否真实都无从谈起,根本就没与科学检验环节,很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还有的一种是本本主义。
书本上的理论没有与问题现实条件结合,就坐在屋里去分析推理,对现实情况不了解,就做出判断和预测,也是容易犯主观臆断的错误。
所以建议我们的家长,未来,可以结合每一次社会热点问题,带着孩子从如何善意、积极、科学角度发表观点,了解事物真面目,从而使我们的科学素养逐步得到提高。
尊重知识,明辨是非
大朋友们、小朋友们
让我们共同进步!
内容来源 | 首都教育(ID:bjedunews)《会独立思考的孩子,到底有多厉害》
责任编辑 | 高众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