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婴童健康网 > 资讯 > 文章

不能以形成问题的思想处理问题

2020-03-05 12:32:37  阅读:5742 来源:自媒体 作者:中国教育新闻网

原标题:不能以造成问题的思维处理问题

在疫情影响学校不能正常开学的背景下,出现了网络教育热潮。网络教育需求的推动,引发互联网教育板块上市公司股价全面走红。有的专家甚至预测,疫情会催发互联网教育脱颖而出。

然而,对于这次以生命为代价的疫情,比网络教育更有价值百科的是,疫情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教育的价值百科。这应该是此次疫情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过度服务于生产的教育亟待转型

实现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和现代化是许多国家孜孜以求的目标,但在追赶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走向急功近利的做事教育的同时,严重忽略了做人教育。

做人的道德教育是内化于心的行为教育,最能够有效实施和承载道德教育的载体是生活教育。从生活对应的生产关系看,道德教育缺乏实效的深层原因是教育陷入单纯、过度为生产服务的窠臼。自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使中国教育为改革开放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过者,病也”。过度为经济生产服务使一些地方的教育走入误区。似乎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都成了为经济生产提供最好人力资源的教育。

从表面上看,这个逻辑好像没问题。这个逻辑的背后有一个被今天社会所接受的不证自明的前提,即要生活得更好就必须生产得更多。个人要生活得更好,就必须找到更好的工作。这个逻辑告诉我们,生活不需要通过教育进行学习,不需要占用宝贵的教育资源。只要能挣更多钱,幸福生活是一个自然的结果。然而,跟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假定并不成立。当物质短缺是幸福生活的最大短板时,这个逻辑和假定是成立的。伴随着改革开放,物质财富增长迅速,但我们也看到,一些地方居民的幸福感在提升之后陷入停滞。最近几年,我们发现精神障碍者的增长速度比经济稳步的增长速度还快,抑郁症高发群体开始由“精英”向社会中下层蔓延,甚至已经蔓延到青少年儿童。

早在2009年,加拿大学者费立鹏发表文章称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为6.1%,比全球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而且发病率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介绍,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约3.4亿,保守估计,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疫情导致的生命损失看得见,还可以依靠科技力量控制,而抑郁症导致的生命损害,是先进科技难以控制的。

这些现象和数据非常沉重地说明,相信物质财富增长等于生活幸福的逻辑开始严重失灵。我们一直坚信的“生产好了,生活自然会好”是有问题的。修正这个理论,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教育改革问题。

人不仅需要物质财富的滋养,更需要精神与文化的滋养,这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而精神与文化单纯依靠“市场+科技”的现代经济模式是无法有效生产出来的。物质与精神失衡是当今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的最大矛盾,而受害最大的是成长中的孩子。在单纯服务于生产的教育体系中,我们把人当成了财富和GDP增长的工具和机器,而最能滋养人的精神和文化的生活教育,被挤压到基本上没有空间的地步。当各种培训班挤占了属于孩子的生活空间,当高负荷的学习占用了属于孩子正常的生活时间,孩子的精神和文化发展失去了供养。

警惕一种改革悖论

做人教育的缺失早已引起了教育部门的格外的重视,并在全国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然而,一些地方在推进素质教育中陷入了一个悖论:以造成问题的思维处理问题。近年来,我们推进素质教育之所以没有达到应有效果,其根源是以应试教育方式来进行素质教育,以做事教育方式来进行做人教育。从基本原理上看,做事教育与做人教育目标不同,教育方式也不同。做事教育是喂养大脑的知识教育,而做人教育是养心化性的行为教育。喂养大脑的知识教育是问题答对了就合格了,所以评价知识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考试,只要答对了意味着知识的学习就完成了。但修德做人教育单纯知道是不行的,甚至是没有用的。比如,我们倡导尊老爱幼,如果把这个道理当成知识编入教材,让学生知道了,考试都答对了,学生就真有这个“德行”了吗?是否尊老爱幼的最终评价标准不是知道了,还必须要做到。

生活是做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生产是人与物的关系,服务于生产规则,是按照物性设计,不是按照人性设计的。然而生活是人与人的关系,是按照人性需求而形成的。健康美好生活需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处理好家庭关系的核心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其关键就是一个“孝”字。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个关系在乡村就是邻里、亲族之间的关系,在城市是社区等关系。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不仅是人类智慧的老师,也是人类身体健康的“供养者”。

这三种关系处理好就可以为生命提供三大滋养:一是家庭亲情的孝道滋养,二是和谐社会关系的仁爱之养,三是道法自然的智慧之养。

我们一定要指出的是,物质不可能产生滋养生命的德行、仁爱与智慧。而我们今天最大的误区就是认为物质可以产生一切,把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热的关系全部物质化。在教育上表现为父母每天忙于保证孩子的物质生活,并以此作为交换,要求孩子必须考上好学校。家庭关系的异化,让孩子容易成为缺乏亲情、智慧滋养的“机器人”。

教育改革从生活教育开始

面向未来的教育变革,我们应该一次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百科的革命,这需要从生活教育开始。

生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是父母,给孩子德行教育的第一个课堂是家庭。学生道德教育第一课堂不在教室,而在家中。儿童时期的家庭教育模式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家庭教育最好的载体就是日常生活的吃穿住用行。家庭教育应从做好三件事开始:

一是让儿童做家务,进行行为养正教育。国内外大量教育案例说明,从小做家务是培养一个孩子体谅父母、担当自立的重要教育。二是陪孩子聊天,进行家史、家风传承教育。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使得每个家庭都浓缩着独特而丰富的家族史和家传统。今天中国家庭文化面临着同质化、空心化的危险。许多父母都认为别人家的孩子好,而孩子则针锋相对,认为别人的父母更厉害。因此,相互抱怨成了家庭的流行文化,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多给孩子讲家族故事,让孩子在与家庭历史的链接中,找到自己的生命之根,而不是与娱乐明星链接,使之成为孩子的生命之根。三是在节假日进行寻根问祖游学活动。在家庭教育中,利用中国传统的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节日,开展寻根问祖的教育之旅。

为了让家庭生活更好发挥教育的作用,国家有关部门要进行家教立法,真正让家庭承担起修德开慧、树人教育的职能。同时,也要把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规定学校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必须包含家务、家庭访谈、寻根问祖的调研作业。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的节假日,要减少甚至取消课本作业,增加家教生活化的作业。

疫情结束后,我们期待将生活教育纳入教育改革议程,让家庭承担起生活教育的重任,让学校为学生留下生活教育的时空,让各类社会机构和组织共同为生活教育服务。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师报》2020年03月04日第16版

责任编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