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宗威
1月15日,有报导称,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王松奇长时间在其担任主编的《银行家》杂志开设“父子集”专栏,刊发自己的书法和儿子王青石的文章,至今已有数十篇。而王青石2006年初次在《银行家》宣布散文和诗篇时年仅10岁。引发重视后,《银行家》杂志工作人员回应称,杂志方面“正在处理”此事,稍后会有官方回应。
10岁就能在中心期刊上发文章了,请问那些还在排着队投稿的研究生、博士生,乃至是教授们,你们莫非不汗颜吗?自学术期刊《冰川冻土》宣布赞许导师和师娘的奇特论文之后,这次的“上阵父子兵”又一次让人们震动于中心期刊的门槛之低。
可不要认为《银行家》是什么野鸡期刊。揭穿材料显现,《银行家》是山西省社科院主管、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中心期刊目录的一本专业刊物,志在成为“聚集业界开展的镜头,了解国外动态的窗口,反映中国国情的阵地,总结方针得失的渠道,记载精彩人生的档案”。
即使由于该刊的定位,能够恰当发一些“记载精彩人生”的文章,但是作为中心刊物,又不是青少年练笔园地,根本的门槛仍是要有的吧?一个10岁的孩子人生还没开端,能写出什么精彩呢?依照王松奇自己的说法,他刊载儿子的文章是由于“我儿子王青石的才华远在我之上,他的文章和诗篇是咱们这些已略有文名的教授在当年写不出来,现在更写不出来。我接连三期甘冒危险刊登我儿子王青石的文章,实际上便是要暴露一种所谓‘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处世姿势和不拘俗套,文章至上的办刊理念。”
假如他儿子真的是个文学天才,写出惊天泣地的文章,大众天然也只能叹服。问题是,就网上撒播的文章片段看,不要说和什么“略有文名的教授”比,便是文笔稍好的同龄小学生,也可彻底碾压。父亲暗里夸奖儿子那是人之常情,但是拿公共刊物版面来表达溺爱,这不只荒谬,并且侮辱了中心期刊。
中心期刊范畴紊乱丛生,这是人们早就知道的。曩昔所闻最多便是收版面费,尽管有些文章谈不上多少学术立异,乃至不乏凑集抄袭之作,可至少表面上还像篇论文,至少外行人不容易区分水分。可从“师娘美论文”到现在的“父子集”,真正是毫无底线光秃秃地拼爹。连普通人也一眼看出这些文章彻底不应呈现在中心期刊版面,不或许的工作之所以变成或许,一起原因不难发现——期刊的主编要不是作者的导师,要不是作者的父亲。
诘问刊物的审稿机制,呼吁主管部门发动查询,都是必要的。更深一层需求反思的,还有关于中心期刊的确定。像《冰川冻土》这样专心专业范畴的期刊,被确定为中心期刊还能够了解。像《银行家》这样定位看着就像通俗读物的,为什么也能被确定为中心期刊?
多年前《中国青年报》曾有报导揭穿过中心期刊评定乱象,指出有刊物通过给评选的编委会送赞助费而当选,也有些学科由于刊物少而硬凑被选上。而一旦当选中心期刊,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身价大涨,版面费能够多收,掌握刊物的主编们获益更丰。当中心期刊变成一门灰色生意而不只是学术规范,后续呈现乱象也就毫不意外。最近这两起,只是在意外中更显得刺眼算了。
所以,在详细主编和刊物的诘问之外,还得回到那个老问题上——怎么让学术的归学术,别把中心期刊绑定太多实际利益,别把什么期刊都举高到中心期刊的位置。假如一本业界自娱自乐的杂志刊发“父子集”,尽管仍是涉嫌公权私用,但至少损伤层面和力度不会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