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补看了《奇葩说》,辩题是“该不该赞美妈妈是超人?”,当时就在微博上和大家互动了一下,讨论也很激烈。
这场正反两方表现都很出色。
詹青云提到的,这不是比喻,而是树立了妈妈们不得不到达的标准。一个文明社会是要解决苦难,而不是制造出更多的超人。
我相信几乎你我任何一个人都会深有共鸣。
而邱晨提出的,如果说不该,无非是害怕绑架。而任何赞美都不是绑架,只有“统一”的赞美才“可能”成为绑架。
比如,我们夸男孩勇敢就不是绑架,但如果只夸男孩勇敢才是。
是不是也很有道理?
1
比赞美更重要的是
如何看待赞美
对我来说,这个辩题讨论的是,不是“该不该”,或者“如何赞美”,而是我们如何看待赞美。
我相信,面对这个辩题,我们每个母亲都会有第一直觉反应。
有的会觉得,这是啥问题啊,不就是个夸奖没问题啊;
有的就会坚决反对,立马就会提到凭什么妈妈是超人,孩子他爸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经常面对同样的话,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人身上反应就是不同的?
我们如何看待赞美?这是我想提的第一个问题。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戴着一副滤镜看待这样一个世界的。
我们以为我们“看到”了客观世界,“听到”了客观评价,其实都仅仅是我们自己主观内心世界的映射而已。
所以当时我看到这个辩题第一反应并不是“该不该”,而是“我”怎么“面对”。
我们无法改变任何人,当我们说“不该”的时候,想想我们大家可以怎么应对;当我们说“该”的时候,听听反方的观点,提醒自己要注意预防什么。
这是辩论带给我的启示,也是我喜欢《奇葩说》的原因。
它让我看到了思维的多样性,有些立场也许一开始我们并不同意,但如果我们大家可以放下立马的评判去聆听,总有一些点会让我们反思。
最终结果不重要,我们自己的思考过程才是更有意义的。
2
别让赞美成为
前进路上的枷锁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夸奖容易混淆“人”和“事”。
大部分情况下,夸奖我们的人只是看了我们所做的某一件事,就会针对我们“人”进行夸。
而对于接收方,我们也就经常会误以为“我就是这样的”,于是,这样的夸奖就会让我们认知失焦。
超人就事事都超人吗?这是第二个问题。
“超人”指的就是能力非凡,凭心而论,我们每个人都的确在某一个领域会相对“厉害”,比夸我们的那个人厉害。
(比如,我到现在还认为会给女儿扎很漂亮的花式小辫的妈妈是超人)。
我们大家可以是这件事的“超人”。但绝对不能因为这一个点,然后误以为自己是全方位“超人”。
在这样的认知前提下,“超人”这样的赞美,就会变成我们自我要求的负担,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枷锁。
我们无法要求别人在夸奖的时候能区分“人”和“事”,但我们自己内心需要有个声音清楚:
我只是这件事做的比其他人更好一点,但我也有其他方面做的很普通。
3
建立动态参照系
今天当我们讨论这个辩题,不管你是喜欢还是讨厌这样的赞美,其实本身还是说明我们在乎。
这个“在乎”背后的原因才是真正值得挖掘的。
当我们说讨厌这个赞美时,我们把“超人”对标的是遥不可及的人物。但有没有想过,超过我们过去的自己,算不算也是一种超人呢?
我很喜欢节目最后蔡康永说的那段话:
一旦我们太习惯把别人的称赞当真的时候,有一天我们就会习惯把别人的批评当真。
就是你要养成一个冷淡的态度,不要掉入那个陷阱。
当有一天他批评你的时候,你就没那么脆弱。
要达到所谓“冷淡”的态度,或者我们说的宠辱不惊,这是很高的人生修炼。这一点我也在努力中。
我现在学会的一点就是建立动态的参照系。
被夸的时候,多向外看;被批的时候,多向内看。
别人夸我一个人带小D,还能弄个公号,是个超人时,看看自己周围的朋友们。我有一个人带四个娃,还能完成MBA的;我有单亲妈妈撑起家庭,还能创业的。
这时,我就不会陷入自己就是超人本人这样的假象了。
而当别人批我口齿不清,录音有很强读稿痕迹时,我就看看自己过往经历。我当年第一次写公号推送,来来回回花了一周才完成第一篇,而且现在回看写的还很差。
现在坚持五年了,不说文笔有多好,但是总结归纳反思的能力是可见的提高。
这时,我就明白,进步成长需要时间,就不会陷入凭什么这样一个世界对我要求太高,是在绑架我的自怨自艾了。
我们总在说,要建立一个平和稳定的世界观。说到底,就是需要有一个动态的,随时可以切换视角的能力。
4
妈妈是超人,
爸爸去哪了?
我知道还有一部分朋友讨厌被称为“超人”,是因为觉得这样就成就了一个“废人”爸爸,毕竟育儿是双方的。
那我想说的是,不要建立这样简单粗暴的因果关系,很多并不是这样直接相关的。
我们有能力,不是一定就有个双脱手的爸爸;双脱手的爸爸是因为我们没赋能和授权,这是需要策略的。
同样的也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善良不会被欺负;被欺负是因为善良的同时没有坚定的底线和原则。
我们大家可以选择不成长,但永远不要把自己的不成长归因于成就他人成长。
我们也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不断成长,但永远不要把自己的成长归因于“没有我,世界就不转”。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我的选择主要是因为我乐意、我喜欢、我想要。
妈妈是不是超人不重要,重要的是,成为母亲后,我们是不是对自己有个全面平和的认知?
你是谁?
你的人生角色有哪些?
你在意的是什么?
你的人生优先级是哪些?
什么是可以给你成就感的?
我一直觉得对一个成人最高的评价不是聪明、努力这些,而是“通透”。
清楚自己要什么,明白自己的价值和局限,不妄自菲薄,也不轻易嘲笑他人,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活的明白”,道理很简单,但要做到却很难。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欲望太多思想太少。
保持思考,保持心智,保持清醒,这是一辈子的修炼,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