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婴童健康网 > 资讯 > 文章

为孩子好支付那么多爱成果或许扎心你的孩子终将普通

2020-01-12 17:18:52  阅读:4152 作者:责任编辑NO。许安怡0216

文|张泠

前些天,一位网红博主跟她的百万粉丝分享了自己的一次育儿经历:6岁女儿没有完成学习任务,博主妈妈便惩罚她独自留在家中,不能跟随家人到外地旅游。妈妈很为自己的教养方式而得意,认为这样做才能够以儆效尤。此文一发,便迅速被推向热搜。

眼下正是期末考试结束、寒假开始的阶段,又有多少妈妈要因为考试成绩而变得絮絮叨叨,有多少孩子无奈地继续奔波于辅导班之间,有多少家庭会出现“虎爸虎妈”。所有的督促与惩戒,指责与焦虑,都源自一个目的——为孩子好。然而,父母以“为孩子好”的名义所付出的“爱”,真的都让孩子感觉到好了吗?

白领小君一直不明白,自己为何会恐惧独处幽闭的空间,比如乘电梯,比如采光不好的屋子等,直到这一问题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她不得不去咨询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咨询师告诉她,这种心理问题叫“幽闭恐惧”。

原来,小君幼年时,妈妈对她要求很严格,每当她重复犯同一种错误时,就会被关进小黑屋。在小黑屋里,她极为害怕,常常大哭大叫,吓得满头大汗。为此,她问过妈妈:“你该不会是不爱我了?”妈妈却说:“正是因为爱你,才这样严格要求你,这都是为你好,长大你会明白的!”有一次,妈妈把她关进小黑屋后就去买菜了,怎样哭喊都无人回应的小君,极度恐惧,她拼命地用手抓门、用头撞门,等妈妈回来时,发现她晕倒在屋中。也正是幼年关小黑屋的经历,给小君的心理留下了阴影,以至于她患上了幽闭恐惧症。

心理学认为,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与成长环境、抚养方式有关。成年人绝大多数心理问题都是萌芽于幼年,发展于童年,形成于青春期,爆发于成年后。

高标准、严要求管教孩子并没有错,问题是家长要同时具备“高反应”,即在对孩子提出要求、设定目标、严格管控、督促完成的同时,不缺乏应有的关爱和温情。能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能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反应,并及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施之以法地激励孩子。在确保不危及孩子身体安全、心理健康的情况下,再对其施以严格的教育。在心理学上,父母的这种管教方式被称为“权威型”。

同样是高标准、高要求管教孩子,还有一种类型为“专制型”,它与“权威型”的区别在于“低反应”,即没有意识到对孩子过高要求潜在的风险,不接受孩子的反馈,缺乏关爱和温情,孩子必须无条件服从。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通常积极乐观,自信自立,好合作、善交际;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则往往易焦虑、自卑,怯懦,依赖性强。

网红博主和小君妈妈的教养方式大概皆属于“专制型”。我们很难想象,名牌大学毕业整天出入于高档写字楼的小君,独自一人乘坐电梯时由于幽闭恐惧让她饱受“濒死感”折磨的痛苦;我们也很难想象,6岁女孩独自在家,一旦发生危险状况,远在外地的父母如何能第一时间予以施救?我们还很难预测,长大后的小女孩,会不会因为这次经历而出现心理问题。

由于“溺爱型”教养方式的弊端有目共睹,一个时期以来,“虎爸虎妈”教养范例不断被人们效仿和学习。更有甚者,搬出日本的磨难教育来警示国人。邻居家的磨难教育的确值得我们学习,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到,他们有完备的安全保障,而且在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中,训练者都会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反应,以保证所有孩子都能在一种积极的心态下接受并完成训练。

对于犯错的孩子,适度的惩戒非常有必要,但家长必须给惩戒设立一条底线,这条底线就是保证孩子的身体安全和心理健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任何缺乏温情的漠视安全和健康的教养方式,都不会在孩子的内心深处留下温暖的记忆。如果这样,即使我们培养出了学习天才,他的心中也有一定的可能留下阴影,为日后的心理健康埋下隐患。

孩子,是家族血脉的延续者,是父母生命的承接者。从胎儿孕育开始,家长就对孩子寄予了无数美好的期望。在我国,这些期望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和载体就是“学习好”。为此,家长们不惜重金投入,为孩子报上各种补习班、辅导班。难得有哪位家长感情上对此不屑一顾,但环顾四周发现了自己形单影只,又不得不去攀比,理智上还真不敢拿自家孩子的前程当儿戏。于是,虽心有戚戚焉,也只能亦步亦趋。

什么是好学生,好孩子?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好孩子。中国的学生家长相遇后最容易沟通的话题就是孩子的学习问题,鲜有家长会把孩子的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重要话题来探讨。其实,智商高低不同,努力程度不同,学习方法有差异,学习成绩一定会有优劣之分,不可能所有孩子都是学霸;但心理健康却是相对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与他们未来人生的成就并无必然的联系,而某些素质,诸如意志品质、思考判断能力、交际能力、脚踏实地、富有条理等更为重要。这些素质,或直接或间接都与心理健康有关。

家住淄博的宋妈妈,曾经是很多母亲羡慕的对象,因为她的儿子学习一直很好,中考时更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省实验中学实验班。当年的实验班,全省招生不足百人,能以高分考入实属不易。然而,高考结束后,宋妈妈却焦虑了。她不是因为儿子考得不好而焦虑,630多分的成绩上一本是没问题的;她的焦虑源于儿子的心理问题。自打高考结束,儿子就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与家人交流,也不愿出门,陪伴他的就是一台笔记本电脑。宋妈妈和丈夫努力想让孩子走出房间,融入各种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但每次都会惹得儿子大怒,甚至是在屋里摔摔打打。宋妈妈告诉心理咨询师,其实从高一下半学期开始,她就发现儿子不愿和人交流,不愿去人多的地方。起初她没在意,以为是孩子心气儿高、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所致,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儿子的状态让她非常不安。这种状态上了大学怎么办?未来踏上社会又怎么办?

家住泰安的孙妈妈有一个让她骄傲的女儿,高考前夕,女儿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成绩还不错。只要高考文化课分数够线,去人大就妥妥的了。但是,高考前女儿却出现了各种问题: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学不进去,整天脑袋昏昏沉沉。孙妈妈找到心理咨询师,焦急万分地表达着对女儿的担忧,反复强调:女儿要是这种状态怎么能考出好成绩?要是不够线,人大就去不成了;去不了人大,不就白忙活了嘛!当心理咨询师建议孙妈妈让女儿回家休息、调整几天时,孙妈妈立刻就急了,说:“不上学了?那怎么行?人家都在冲锋呢,我们怎么可以回来玩呢?”心理咨询师发现,自始至终,孙妈妈关心的都是女儿的学习,唯独没有问询孩子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会不可能影响她的健康。

骄人的学习成绩的确值得家长骄傲,但是这些“好学生”“好孩子”所承受的压力也是巨大的。作为家长,家有这样的好孩子,并不代表可以“你负责学业优异,我负责骄傲满意”,也不仅仅是保证吃得好、喝得好、穿得好,而是要格外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及时疏导。不能像宋妈妈那样,一好遮百丑,直到儿子的心理问题影响了日常生活,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更不能像孙妈妈那样,以牺牲女儿的心理健康为代价,实现上名牌大学的心愿,以满足家长的虚荣心。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尤其是中国父母的千年心结,但很少有父母在编织这个心结时扪心问自己:我是龙吗?我是凤吗?更多的父母喜欢选择无休止地“仰望星空”,哈佛女孩怎样了,高考状元如何了,同事家儿子了不得了……而不肯脚踏实地、平和心态、认真审视一下自家的真实的情况。

身为父母,我们具备哈佛女孩家长的教育理念吗?遗传了我们基因的孩子,有没有成为高考状元的潜质?与同事家相比,我们为孩子营造的成长环境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孩子成龙成凤更重要,还是健康平安更重要?没有这些思考,而一味地将自己盲目制定的理想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一旦孩子表示抗议,家长则会情深意长地对孩子说:“我为何需要这样?我图个啥呀?还不是因为爱你啊!希望你优秀啊!希望你将来出人头地啊!”长此以往,家长累,孩子更累。当累叠加到某些特定的程度,量的积累就会带来质的变化,身心健康就会受一定的影响。

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的心理健康,妈妈们,请三思而行!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