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婴童健康网 > 资讯 > 文章

我的孩子在学校被霸凌了失控的学校霸凌把家长也逼成了野兽

2020-01-06 10:33:27  阅读:9761 作者:责任编辑NO。卢泓钢0469

编者按:“校园霸凌”是一个每每提起就让家长胆战心惊的词语,那些校园角落里的暴力可谓是不少人的童年噩梦,甚至一生难以走出的牢笼。你的孩子是否遭遇过似有似无的“校园霸凌”,作为家长该如何应对?校方又怎么样处理?

本文作者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在一次次家校沟通中她意识到,一方面校方需要足够重视、防范于未然,同时家长也需要保持理智、从家庭教育做起提前教会孩子遇到不同情况的正确行动,因为“每一个孩子的行为,很可能就是一个家庭的缩影”。

01

上个月一个周末,有位女孩子的妈妈在微信上发了长长的一段话给我。

她说:“老师,我女儿回到家跟我说,她在学校里被男同学摸了屁股,是狠狠地揉捏。我作为一个小学女生的母亲,我为我女儿受到的侵犯而感到愤怒。”

紧接着,那位妈妈继续写道:

“现在小小年纪就这样了,以后不知道要发展成怎么样?小孩子的性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不知道男孩子的家长有没有教孩子什么是隐私部位!我希望你能重视这件事情,不然我就直接去找男孩子家长,这也不是你希望看到的吧?”

图片来自:Google

我想这样一段话放在网络上,必然会一片哗然。“低龄女童在学校被同学侵犯”,当这样的标题出现在网络,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炮轰学校不作为、批判男孩父母没家教……

和网络上大多数的父母一样,在接触了网络巨浪般的负面新闻报道后,可能任何一位妈妈在听说女儿受到“不公待遇”的第一反应,都会将“孩子们之间的吵架都是恶意的”、“老师都是不负责任的”……种种信息迅速联系在一起

在一个被“公认”的社会氛围渲染下,态度强硬迅速发声,是这位母亲能够保护自己女儿不受伤害的最“有力”途径。而我也紧急调取监控,把当天在场的小朋友逐一、分别叫到办公室,让他们把那天发生的事情复述一遍给我听。

图片来自:Google

孩子们口中的经过大同小异,唯一的差别是,小女孩一直强调男同学捏了自己的屁股,我问道:“男孩子的手是不是一直放在你的屁股上?

女孩说“是的”。

我又问:“手一直放在你屁股上,你没有大喊大叫也没叫他拿开?

女孩沉默,开始不说话。

图片来自:Google

而在另一边,男孩的说法和其他在场小朋友完全一致,却和女孩的表述有很大出入。

随后经过调取走廊和过道的监控,小女孩终于在吞吞吐吐中,说出了另一番和其他同学表述类似的情况。

图片来自:Google

原来事发当天,小女孩因为在厕所洗手台泼了男孩一身水(老师已经批评教育),于是被心里郁闷的小男孩故意推挤了一下,男孩手的部位刚好在女孩子胯骨附近。

小朋友做事不顾后果,更不懂分寸,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确不太撒谎,但是也可能放大伤害,以取得老师和家长的怜爱。

02

虽然真相只是虚惊一场,但类似的事情不少。

不久前,我们班还有个妈妈大半夜给我打电话,说自己女儿被同学们孤立,被一个班干部长期殴打,希望老师关注这起校园暴力事件。

我一听就吓懵了,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

图片来自:Google

事后我开始在课间观察,小姑娘在教室里朋友并不少,下课的时候都是扎堆一起玩的,问了几个小女孩都说跟她是好朋友。

其中,唯一跟“殴打”相关的,是她跟班干部有过两次吵架,但两个人只是相互吵闹,跟家长所说的“被长期殴打”相去甚远。

图片来自:Google

像这样将事情放大的家长还有很多,但平心而论,作为家长急切的心情可完全理解。当人们成为父母,必然会本能地担心孩子在学校受到伤害。再加上互联网上众多校园霸凌新闻的渲染,就变得更敏感,深怕自己的孩子成为校园暴力受害者。

骇人听闻的校园暴力事件的确存在、并且数量不小,更要求我们每一位的小心谨慎。

但人们却忘记了当一个事件被投射放到网络上,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人们的情绪很容易被点燃,而后失去了理智。

图片来自:Google

在孩子面前不放大情绪,耐心沟通搞清事情的原委,这同时保护了每一个孩子的自尊和情感。舆论它能使社会更加重视校园暴力,让一些黑暗的角落得以被照亮,但是同时也会让人被网络暴力伤害得千疮百孔。

另一方面,诚然校园暴力非常值得全社会关注,但绝不仅仅只是老师的职责。

一个孩子成长,需要三方面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可悲哀的是,现在就剩下了一个“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几乎都不见了。

图片来自:Google

03

不知大家还记得,不久前上饶男孩被同桌爸爸砍死的事件?

时间回到2019年5月10日,上饶五小一位家长冲入学校,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连捅了一名3年级小学生十几刀,导致这名小学生抢救无效死亡

图片来自:Google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小学三年级女孩何某的爸爸在微信群里警告同班男生刘某,称他已经欺负女儿一年之久,自己以后会天天在校门口堵他,叫他小心一点。

图片来自:Google

刘某的爸爸和班主任随后分别留言,说第一次知道这件事,会沟通处理,并相约第二天去学校解决。

刘某的爸爸第二天的确送儿子来到了学校,但是班主任告诉他,对方家长是疯子没法沟通叫他离开。

图片来自:Google

紧接着,何某的爸爸怒气冲冲来到老师办公室没有见到人,于是提着十多厘米长的匕首一路冲进教室,捅了小男孩刘某十三刀,刀刀致命,送到医院已经救不回来。

而看到这里,比事件本身更骇人的是。

这场极端激烈的处理方式竟在社交网络上得到了一片叫好。面对这样一场人性的惨案,一众网民却早早放起了烟花,把小男孩的死变成了一场网络狂欢。

校园霸凌确实可恶,但仅仅从一张微信截图中,网友们就开始了无尽的“键盘狂欢”,在网上肆意攻击已经死去的男孩。

女孩被霸凌了,有血性的父亲就应该这样做!

连霸凌都不反抗,这是什么社会!

……

图片来自:微博截图

甚至有人说这个爸爸是见义勇为,把这件事和印度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联系在一起,将一个十岁的小男孩类比一群十恶不赦的强奸犯,更极端的有人说自己会连班主任一起杀了。

这大概是我觉得最可怕的地方,当一群成年人以群体暴力的方式去对待施加校园暴力的孩子(暂且不论事情真相到底如何的情况下),你们谁也没亲眼见过小男孩作恶,却理直气壮说他罪有应得。

在这场狂欢背后,网民早已大不关心真相到底如何,两个小孩之间到底有没有上升到霸凌的程度...他们隔着网络,给更多徘徊在理智边缘的人递去一把刀:你没错,他该死的,杀死他,杀死他!

图片来自:Google

04

我们很希望看到“善有善报”,但是我们更爱看“恶有恶报”。

蒋勋的《孤独四讲》中提到,菜市口有刽子手杀头的时候永远不缺人围观,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暴力其实有着本能的渴望,这种渴望就是:双手捂着眼睛而从指缝之间偷窥。

心理学有一个很有名的“羊群效应”,通俗来讲就是我们常说的“从众效应”,意思就是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的意义。

图片来自:Google

当有人站出来以正义的名义要求惩罚伤害施加者的时候,人们都会跟着附和,甚至为了证明“伤害施加者”是恶人的事实,而不断添油加醋、要求严惩。

当然,若有人赞扬某个人的时候,人们又会搜集各种细节来赞扬他(她),当生活中的种种被放在网络上的时候,这种从众就加剧了。

图片来自:Google

除了以从众的方式寻求归属感和安全感,人们还习惯于以暴制暴。

很多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学家在研究人类的道德观后发现,“恶有恶报”和“群起而攻之”的观念,并不只是成年人的恶意,其实这些特性孩子们身上都有。

举个例子,如果我在教室里批评了甲同学今天忘记做值日,随即会有一串孩子举手告状甲同学前几天也忘记过做值日,甲同学还忘记过交回家作业,甲同学还打碎过同学的杯子……

图片来自:Google

我们大家可以说孩子是没有恶意的,但在惩罚犯错者这一点上,和上述为惩罚发声的大人如出一辙。我有的时候也很困惑,因为分不清这样的行为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还是需要教育和道德去修正的。

人们可以把老师不负责、学校不管事挂在嘴边,但是你们又知不知道,老师再努力也改变不了一个孩子0到3岁,在父母那里学到的一切。

教育,是一场深入灵魂的远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底色,它带给孩子品格、和习惯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父母是这底色最重要的绘制者。

我们去看任何一个人的纵贯一生的命运,无论是伟大的人物也好,平凡的人物也好,最终决定命运的,往往是他最本初的、内在的、来源于家庭教育的那些品质。

图片来自:Google

很多犯罪,都是源于模仿。

当毫无人性可言的恶性杀人事件被吹捧为父爱如山的壮举,就会有慢慢的变多为爱扭曲的父母走上这条路;当父母遇到事情习惯性用拳头解决,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里也常一言不合就挥拳头……

也许辱骂男孩子和学校的人们都以为自己是在为正义发声,但是当为正义呼号的同时要求惩罚“不道德”,就陷入了“人性的残忍”。

我们有没有想过,恰恰是成年人间暴戾的态度,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我们的孩子?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檀,90后人民教师,喜欢阅读,喜欢说话。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