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婴童健康网 > 资讯 > 文章

跑马终身之盟

2020-01-05 22:21:45  阅读:5969 作者:责任编辑NO。杜一帆0322

“假如有我的墓志铭,而且上面的文字可以自己选择,我愿意它是这么写的:村上春树、作家(兼跑者)、1949—20××,他至少是跑到了最后。”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曾这样畅想自己死后,人们该如何提起他,除了是一名作家,跑者二字,最令他自豪。

萨默赛特·毛姆写道:“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而在跑步这项看起来最简单不过的运动中,却也蕴藏着最深刻的哲学。村上春树在其中学会了作为人类的谦卑——“跑长于平日的距离,让肉体更多地消耗一些,好重新认识自己乃是能力有限的软弱人类,从最深处,物理性地认识。”长跑运动员杰克柯克从中寻得了和时间相处的奥秘——“人不是因为衰老才停止跑步,是因为停止跑步才开始衰老。”

四姑娘山越野跑 摄影/罗峰

对于每一个把跑步融进日常生活中的跑马者而言,穿上跑鞋的理由可能千千万万,但爱上跑马的原因却大致相同,并且一旦爱上这项运动,便欲和它定下一生之盟,尽管在旁人看来,跑马者只是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着左右脚交替向前的动作,但其中之美妙滋味,着实是,跑了,就懂。

01

最舒服的节奏

在朋友眼中,北方姑娘潘敏有一种怎么吃都不会胖的过人天赋,虽然相较于同龄女生食量很大,却始终保持着健美紧致的身材,而这种状态也是潘敏自己没想到的。

那时还在上大学的她是为减肥才走上“跑马”这条路的,谁承想,不仅跑掉了身上多余的赘肉,还跑出了好身体与好体质,更重要的是,她跑出了一种“自在”的人生观。“上高中时就开始了有规律的训练,因为是艺体生,每天都会被老师带着跑五公里。”

而作为艺体生的潘敏顺利地进入了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但高中时只是作为训练内容的跑步并没有引起她的兴趣,以至于大学头两年,各类训练能逃就逃,直到她渐渐长胖。于是,她决定重新拾起一项运动来减肥,思前想后,似乎还是跑步最易上手,潘敏重新踏上了跑道。然而没想到的是,这一次踏上,竟会一直跑下去了。

“因为那时跑步没节制饮食,胃口慢慢的变大,所以上班后也不能停止跑步,不跑肯定得胖。”潘敏戏谑道,至此,跑步与她的关系,还只是一种控制体重的手段,直到2016 年都江堰双遗马拉松,彻底改变了跑步对于潘敏的意义。

摄影/蒋雨洹

2016 年初,已有好几年跑龄的潘敏在几个朋友的“怂恿”下决定挑战一下马拉松,于是 ,这一年的都江堰双遗马拉松的半程马拉松比赛,她报名了。定的目标很简单,完赛就好,而她从来就没想到,即便只是“完赛”这两个看似简单的字,其包含的挑战远远高于自己的想象。“那是人生中第一次参加马拉松,很震撼,因为跑之前压根没想过能完赛,跑步过程中很多人给我加油鼓劲,还看到一个坐着轮椅来参加比赛的大叔,身边有一群陪着他的人,这些东西突然让我找到了一个刺激神经的兴奋点。”

在此之后,潘敏开始参加各类马拉松,跑步对于她也发生了变化,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天中能量的来源。“每天工作完回到家,不管多累,多不想动,但只要穿上跑鞋,就立马满血复活,像有魔力似的。”在坚持跑步的这些年里,潘敏对人生的理解也随着不断向前奔跑的脚步而一天天加深,一天天有了更宽广的境界。记得那一场水富马拉松,由于前一晚没休息好让她状态很差,跑长坡时又崴了脚,一度让潘敏想要弃赛,但走到医疗站时看到几个年龄如爷爷级别的选手还在坚持,于是她又重新获得力量,坚持跑到了终点。

即便平时在小区公园或在河边人行道跑步,潘敏也能从中悟出不同的感受,她说,如今跑步已变成了她在这座城市里的“避风港”,心情不好去跑一跑,压力大时也去跑一跑,不刻意追求速度,也不和别人比较,就这样待在自己最舒服的节奏里。

02

认识自我的桥梁

40 多岁的罗峰有着多重身份,既是国企职工,也是小有名气的摄影师,同时还是一名马拉松跑者和越野跑跑者。不过回顾最初对跑步的印象和为何开始跑步的原因,他的回答竟和潘敏惊人的相似。“对跑步最早的印象来自于上学时的体育课和体育考试,跑 1500 米,当时老师也不教任何基本理念,就是卡着时间使劲儿跑,印象中我们这时期的学生,可能都对长跑没有好感。”最开始罗峰对跑步是带有一定抗拒心理的,直到数年前的一场“吃瓜”事件,却让他投入了跑马的“怀抱”。

“2015 年 8 月,我去新疆出差,大家在路边休息,一起吃西瓜,最后剩了两块,同行前辈说,小罗你年轻,多吃点,别浪费,我就又吃了两块。吃完西瓜无意中看到旁边秤瓜的地秤,然后站了上去,竟看到一个从未看到过的数字,80 公斤,而我在学校的时候体重才 55 公斤……对一个曾经喜欢篮球、羽毛球的运动达人来说,这已经是我不能接受的极限了。”被体重“刺激”到的罗峰立下了减肥的 FLAG,而在选择减肥方式时,则凭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选择了跑步,“长时间有氧运动是最适合且性价比最高的减肥方式。”

成都跑马者们摄影/蒋雨洹

最开始的日子特别艰难,对于罗峰这个 80 公斤的超重选手来说,仅仅围着 600米都不到的小区跑一圈就已大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心跳加速到了嗓子眼。但他相信21 天可以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再配以各类运动软件,以游戏和奖励的方式鼓励自己。就这样,罗峰拖着 80 公斤的躯体一天接一天地跑,一月以后,成功减了 10 斤。减肥的成果给了罗峰极大的鼓励,从最开始 1 公里都跑不了,到逐渐能跑 3 公里、5 公里、10 公里,这个进步的过程,也让他渐渐爱上了跑步。为何爱上跑步?罗峰解释是多巴胺的作用,大汗淋漓之后周身通透舒畅的感觉令他着迷,而这一着迷,就带着他走向了马拉松的赛场,甚至走向了更高难度的越野跑的赛道。

从都江堰马拉松到成都马拉松,再到德国和日本的马拉松,罗峰已参加过多场专业的跑马比赛,至今最让他印象深刻的则是四姑娘山的越野跑比赛。“那是我第一次参加越野比赛,之前只是路跑,要直接跨越到高海拔越野,比赛变得异常艰辛。在离终点只剩 15 公里时,我开始出现髂胫束发炎综合症,下坡时双腿无法弯曲,最后只能倒退着下了近 1000 米落差的山,到终点那一刻,真的忍不住了……热泪盈眶。”罗峰边说边拿出那一场比赛抵达终点时的照片,照片上,双手握着登山杖的他满脸通红,帽子和眉毛上还结着冰渣,但双眼却闪着光,让人难以分清是泪光还是映射的阳光。

“意志就是架在痛苦和胜利之间的桥梁,这句话在那一刻太贴切了。”那场越野跑比赛让罗峰对跑步的认识又深入不少,对自己的认识也愈来愈清晰,“跑步带给我最大的改变是对自己有了更正确地认识,变得会客观评价自己了。”“我是一个业余跑马者”是罗峰对自己的评价,因为他知道,在成都跑圈这个藏龙卧虎之地,真正的“大神”太多太多。

03

一起跑跑到老

同为 70 后的跑马者吴燕,就是罗峰口中的“大神”,吴燕的“神”,既“神”在跑马成绩很好——曾在马拉松比赛中获得四川省女子全马第三名的成绩,还以“精英跑者”的身份参加北京马拉松等诸多比赛,更“神”的地方是,吴燕的跑龄只有短短4年。

四年之前,38 岁的吴燕是一名普通的销售员,工作上有一定压力,为了缓解压力,她尝试过打羽毛球、乒乓球等,但这些运动都需要集体行动,而吴燕的时间并不固定,所以独自跑步便成为她的首选。

在跑步过程中,吴燕渐渐地认识了一群跑友,很多是吴燕的邻居,吴燕得到了越来越多陪伴的支持和鼓励。他们会时不时地会给吴燕一些指导,这让她将整个 2015 年坚持了下来,跑进了 2016 年,并迎来跑步生涯中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在 2016 年都江堰双遗马拉松报名时,几个跑友鼓励我去试试,我就报了半马比赛,没想到最终跑到了女子组第 19 名,跑步居然还能拿奖金,我感到特别意外,从此就越跑越带劲,开始参加各类马拉松,而且都是跑全马。”

成都跑马者们摄影/蒋雨洹

在跑步上,吴燕似乎具有一种“天赋”,短短两三年就跑出了好成绩——2018 年都江堰双遗马拉松,她跑得了四川省女子全马第三名;2018 年北京马拉松,所在的成都城市跑团得到了团体第一名;2018 年广州马拉松,她代表清源社区参加赛中赛,依旧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而 2019 年北京马拉松,她更是以“精英跑者”的身份参赛……不过,相对于这些闪光的荣誉,吴燕说,跑步带给她的最大乐趣,是在于找到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家人。“以前,下班回家吃了饭要么看电视,要么玩手机,与丈夫交流不是很多。后来我开始跑步,会经常给他看一些活动信息,他慢慢对跑步产生兴趣,加入了跑团,虽说他跑量不多,但现在跑步已成为我们的一种交流方式,一种共同语言。如今我外出比赛,他会陪伴我,还能把比赛变成一趟两个人的旅行。”

另外,不仅仅是吴燕的丈夫被她影响,连她的小侄儿也成了一名小跑者,陪她参加了 2018 年成都马拉松。“小侄儿只跑了欢乐跑,但他拿到奖牌后非常兴奋,一直跟我说还想参加,觉得奖牌也特别好看,熊猫的,他很珍惜,到哪儿都带着。”

跑马深深地吸引影响了吴燕,对在赛道上奔跑的感觉难以形容,但当有人不停地为她加油呐喊时,隐藏于内心的火苗被一次次点燃,即便经历过艰难痛苦甚至也说过“再也不跑”这样的狠话,可身体稍微恢复,吴燕仍然忍不住要穿上跑鞋。“现在要做的是克制自己,一年不能报太多场马拉松比赛,规定自己只能跑三到四场,因为跑马的魔力太大了,如果不克制,估计都跑得停不下来。”但“停不下来”也的确是吴燕给自己规划的跑马人生,“希望能和身边的跑友一起跑下去,跑到老。”

04

跑团的力量

2014 年春,江西人余大雁结束了海外工作的历程,并在深圳生活一段时间后,来到了成都。他并不确定,成都是否会是自己漂泊生涯的最后一站,而这个问题的改变始于一次体检,余大雁被查出了尿酸偏高、胆固醇偏高等,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让他决定要开始运动,恰好一位合作商刚好是当时成都最有名的跑团——“跑步公园”西门分会的负责人,自此,余大雁与跑步结缘。“我坚持跑了小半年后去体检,发现什么都好了,当时觉得跑步怎么这么神奇,一方面可以强身健体,另一方面还能认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大家不仅性格阳光,而且各方面都能聊到一起,让我一个外地人逐渐找到一种归属感。”余大雁常用“物以类聚”来形容跑者愿意加入跑团的原因,而更令他没想到的是,不久之后,自己竟也成了一个跑团的负责人。

“最开始在‘跑步公园’的时候,西门分会的人很少,和其它分会动辄上百人的规模相比太小,于是就每天在沿着河边跑步的时候去拉人,散步的,遛狗的,连打太极拳的大爷我们也去拉,请他们加入我们的跑团。不到半年,跑团就有一两百人了。”2016 年,余大雁搬到了吴燕所在的清源社区,就自然而然地从原来跑团中分出一个分会,聚集的多是清源社区附近的人。

清源社区清源跑团

一开始,这个跑团分会还是纯自发性质,但因为一起跑步的人都很热心,在跑步过程中主动捡拾垃圾或帮助疏导交通,这引起了清源社区的关注。他们找到余大雁,主动提出由社区出资源助其建一个正规的专属跑团,名为“清源夜跑团”。

“因为我们是晚上跑步,经常跑的那条路没有路灯,社区就派了巡逻车给我们做引导,还时不时地提供纯净水等。”而作为回馈,“清源夜跑团”承担了清源社区周围晚上 8点到 10 点这一时间段的环卫、巡逻、治安、报修等工作,从最开始要求大家清理沿途垃圾到后来每个跑者有意识地成为了环保志愿者;从最开始只有几个带头者会留意沿路的公共设施安全情况,到后来每一个跑者看到倒地的共享单车都会扶起来,看到有缺失的井盖或损毁的路面会主动在微信群里向社区上报。因为跑步,跑者和社区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地变化。

“跑团里多数是年轻人,而年轻人又不太参加社区活动,但因为我们属于清源夜跑团,天生跟社区的关系很紧密,所以我们还会排练节目参加社区春晚,主动做志愿者,还包括社区很多政策的推行,如在小区内成立业委会等,冲在最前面带头的往往都是跑团的人。”

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摄影/韩杰

被改变的不仅是跑者与社区的关系,余大雁说,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组织,跑团天生具有一种向心力,会为一份共同的荣誉把力气往一处使。据余大雁介绍,“清源夜跑团”有完善的管理体系,会长负责外联,有管财务的财务专员,管供给的供给专员,及由职业运动员担任的教练组等等,再加上轮岗等管理制度、跑团年会等团建活动,不仅让“清源夜跑团”在多个马拉松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团体赛成绩,更让他们完成了一项其它跑团没有做过的事——在成都马拉松比赛现场设置专属补给站。“作为一个跑团,我们希望不单单是参加马拉松,还能够服务马拉松,尤其是服务于自己所在的城市,所以去年就联系了成马组委会,希望以我们跑团的名义在沿途设置补给站。补给的东西很有特色,如成都的串串香、兔头、糖葫芦等,这些补给在去年的成都马拉松赛上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

如今的余大雁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单纯为了身体健康去锻炼的跑者,在参加跑团、组织跑团、管理跑团过程中,他深刻地感受到了来自跑步的无穷魅力。“特别明显的是邻里关系好了,遇见什么事情,大家一看是一个跑团的,都会好好商量。”而至于余大雁自己,他则在跑团中结识了几位挚友,这让因工作而来到成都的他,产生了因跑步而留下的念头。

05

从跑者到创业者

如果说余大雁的事业因为跑步得到了加持,那么夏杨的事业则是因跑步而起,因跑步而壮大,让他从一个跑者,从一个跑团创始人,变成一个体育产业的创业者。身高一米八七的成都男孩夏杨,在四川师范大学做了好几年的招生培训工作,虽然平日里热爱打篮球等运动,但 2013 年之前,他从来就没跑过 5 公里以上。一次偶然的机会,几个朋友约他出去跑步,夏杨热爱运动,便欣然前往。原本只是为了陪陪朋友 , 却没料到自己居然能成功地跑过 5 公里以上,更没想到的是,这次跑步让他发现,原来这个城市中有这么多热衷跑步的人。慢慢地,和夏杨一起跑步的人从几个变成了十几个。到 2013 年底,他们干脆成立了跑团,跑友们都是年轻人,充满活力,而且都很“潮”,便给跑团取名“RISERUNNING”。自此,夏杨开始有了一个特别的身份——跑团发起人。

摄影/蒋雨洹

其实在“RISERUNNING”创建的2013 年,成都已经有了像“跑步公园”这样的成熟跑团,但是 RISERUNNING 却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一个有着三四千活跃成员的跑团,原因何在?夏杨解释是因为这个跑团够潮,用符合年轻人兴趣的方式运行,如最早在 INSTAGRAM 上建立自己的官方账号;组织像荧光跑这样主题鲜明的跑步活动;通过利用互联网平台增强跑团的社交属性等,让 RISERUNNING 拥有了一批铁杆粉丝。“很多人要加入跑团,就是希望能认识一些新朋友,除了跑步之外还能满足社交需求。恰恰很多人就是通过跑步结识了好朋友,找到了工作伙伴,甚至还觅得爱情,跑团里结婚的有好几对。”而对于夏杨而言,则是在运营 RISERUNNING 的过程中找到了事业方向。

对于“马拉松人生”这五个字,每一个跑者心中都有一种解读。不管是在跑道上、比赛中还是生活与工作中,跑者的答案都只有两个字——“坚持”。李宗盛曾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那么于跑者而言,仍然是没有白跑的路,每一公里都算数。

文字 |罗溯阳

编辑、视觉 | 毛瑞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