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寒假马上到! 物化生/政史地假期如何提分?重点高中名师最干货指导
过滤课本,构建知识网络
课本是很多考题的来源,相当多的题目是从物理课本中的插图、习题演变而来的。将课本从头至尾翻一遍,如果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可以快速略读,如果还不熟悉的请认真阅读。
很多同学在仪器的读数和有效数字上总是出错,其实这部分知识就在必修一课本最后的学生实验部分就有明确的解释;结合能和比结合能的概念,在课本中也有详细的说明,但总有相当多的同学从来就没认真读过课本中的这些“角落”里的知识,导致自己的知识网络到处是漏洞。
阅读课本时还需要注意融会贯通,要能将课本中的知识结合起来,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比如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中要用到功的计算;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中要用到牛顿运动定律和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运动又要用到动量的相关知识等等。如果在阅读课本时能够将前后的知识有机的串联起来,就可以加深你对物理的理解,夯实物理的基础,形成有物理特点的知识网络。
复习错题,提炼解题方法
很多同学都有整理错题的好习惯,但一定不能总盯着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不放,应该要从中总结出正确的解题方法。比如力学计算题中物体从某个地点经过一系列复杂轨道之后到达终点,要对这样的一个过程写动能定理,会有很多同学在这一步中写错式子,并把自己写错的原因归结于题目太复杂、自己“一不小心”看错了。其实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自己解题的方法不对。
面对这种复杂的问题,首先要做的是细致的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画好受力分析图;其次是结合各个力做功的特点写出各个阶段中有哪些力做功以及做功的具体的表达式;最后才是写动能定理列式计算。如果每次都能按照正确的解题方法来做,会极大的降低你犯错的几率。在复习错题时,要注意提炼正确的解题方法,加强对自己使用正确解题方法的引导,而不是对着曾经的错误不停地警告和后悔。
亲自动手,重做物理实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很多同学在高一高二时就没有认真做过物理实验,实验报告也没有认真写,导致现在看到实验题目时,连实验的目的都想不起来,更加不用说复杂的操作步骤了。这就导致这些同学在实验题中总是小错误不断,拿不到全部分的分数。
这样一个时间段,有条件的应该要尝试一下重做物理实验。只有你亲自动手做过实验之后,你才会对实验有更深的理解。设计好正确的实验方案,选择正真适合的实验仪器,胆大心细地操作,科学地分析实验数据,当你亲手做过实验之后再去看那些实验题,就会觉得这些题目原来并没那么难,很多都是考察一些基本的操作和数据处理。时间虽然紧张,但有条件的话重做实验绝对值得。
少量练习,加强解题规范
在考前,不太适合做大量的练习,尤其是物理学科。这个阶段,加强自己的解题规范更加有用。以下三点送给同学们:
1.只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或者表达式、答案,其他的演算过程请一律写在草稿纸上。如果你看过优秀同学的答卷,又看过通篇涂改、乱七八糟的答卷,相信你一定会明白保持卷面整洁是多么的重要。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把自己的解答和标准答案对比一下,把自己的解答中能去掉的多余步骤都去掉,几次下来你就会习惯写简洁的答案而不是把答卷当草稿纸了。
2.解答中公式所用到的物理量,一定要是题目给定的已知量或者自己说明过的中间量。有很多同学的答案明明从原理上来说是对的,但仅仅是因为没有代入相关的物理量而导致失误,真的是非常可惜。
3.带上你的圆规和三角板,精确地进行尺规作图。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作圆周运动这类问题中,经常碰到圆的放缩和整体转动以及相切的情况,精确地作出相关的图形,对你正确分析题意会有很大的帮助。
高考化学试卷中至少有80%的分值为“简单”或“稍难”题,试题中直接考查教材的占相当的比例。
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回归逻辑、本质,形成学科思想与方法
面对诸多有待“采集”的点,同学们不应该再做一只整天忙忙碌碌东飞西走的蜜蜂,而是应该做一只稳居网中蓄势已待的蜘蛛。
首先要学会编织网络,并不断巡视我们的知识网是不是足够结实,是否还有漏点、未连接点。比如无机元素化合物的复习,可构建“类别”、“价态”二维转化图,也可由组成→结构→性质→应用→存在→制备这样一条线路来串联。
化学学科的逻辑主干主要有两条:微观结构和反应原理,故而若要深挖原理、本质,从而养成学科思维方法,则必须用从两条主线来展开。
比如乙酸乙酯的制备,从浓硫酸易形成氢键放大量热角度来认识反应液的混合顺序,或是从分子间作用力的角度来分析直接加热有利于沸点最低的乙酸乙酯的获得,或是从分子极性的角度来认识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而从原理的角度来看,面对反应热效应弱(反应热小)且反应相对缓慢(说明正、逆反应活化能大)的该反应,显然升高温度能加快反应速度,却对限度影响不大,故而乙酸乙酯的水解也是需要加热。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逐渐加强了对微观结构的考查,对物质的性质及转化要学会从微观及宏观两种视角来加以分析。
再比如结晶时的过饱和、蒸发时的暴沸现象,从微观本质来看是属于气、液、固多相之间发生转化时“打破原有状况不易”的共性问题,所以需要提供晶种或是气化中心等“萌芽种子”。而显然晶体的自然长大需要时间,“慢而大”,那么影响速度的因素则是浓度、温度等因素了。若是晶体的干燥看成是H2O(l)、H2O(g)之间的转化,那么各种干燥方法则可看成是利用浓度、温度、压强等因素促使平衡移动,而CO2等气体的溶解或是逸出、固体的溶解或是结晶、晶体的洗涤等等都可用反应原理的角度来加以分析。
研究历年高考真题,做到心中有底
临近高考,不宜再多刷题,特别是难题、怪题,而是应该陈题新做,多整理总结做过的题、错过的题,特别是仔细研究近年高考试题。高考化学试题的考点、题型一直是基本保持稳定的,考什么、怎么考、怎么才能拿到分,这样才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比如原理题基本涉及化工生产或是废气治理,总是在调控或是选择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条件,总是通过数据或是图表来量化生产的全部过程从而获得“又快、又多、又好”的结果…;而有机推断已经可以改称有机合成,总是利用“逆合成原理”,总是含氮有机物…;而实验题也多是无机物的制备,从原料到产品不是在分离提纯就是在反应转化,总是可以在题干中找到很多答案,最后又是通过定量实验来进行过程监控或是结果分析…。
若有条件,还可研究下高考试题的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怎么才能答到点?怎么才能拿到分!考前可针对性的多训练下或是总结下答题的规范,比如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简答简述的文字组织。
通过反复研究高考原题,还会发现命题老师的良苦用心,总是怕考生没有思路、试卷难度爆表而不断添加看似没有关联的各种信息,所以对尖子学生而言,在考试中遇到堵点,还是要沉着审题,肯定是某个关键信息没看到,或是信息理解偏了。当然对于多数同学而言,合理的时间分配,有选择的回避难点,复杂问题简单化,才是制胜关键!
“抓重点、破难点、析疑点”
最后阶段复习要“抓重点、破难点、析疑点”
1.抓重点——回归课本,抓好知识重点
复习冲刺阶段,要依据《考试说明》,精读教材,理清重点内容,明晰基本概念。重视教材中的配图以及相关文字说明,了解相关科学史和经典科学实验,课本中的拓展活动、探究活动和课后习题往往是试题中的“新面孔”,因此也要仔细阅读,认真分析。复习中要重视核心知识和核心概念,这些是考查的重点内容。考核焦点一般有如下内容:
上述考点,复习时一定要关注细节,重视不同的知识内容的考核焦点和考核要求(上述红字部分),关注相关的易错点。
2.破难点——关注错题,突破难点
常见的错题类型主要由以下几种情况造成的:1、记忆性错误;2、审题不当;3、逻辑错误;4、思维或方法错误。
- 记忆性错误通过正确认知相关知识点,并加以巩固后可以较快消除。
- 审题不当导致的错误能够最终靠相应的训练提升自己的审题能力来逐渐克服。
- 逻辑性错误多半和同学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没有建立完整的逻辑地图、丢失某些重要条件有关,所以在解题中要克服这类错误就要自己习惯绘制逻辑关系图来辅助解题(例如:遗传题中的有关基因互作的问题,绘制合理逻辑分析图会极大提升解题正确率)。
- 顽固异常的思维性、方法性错误则需要多次纠错,反复演练,直到自己掌握正确的思维和方法为止。
所以,关注错题,对症下药,可以破除难以提分的难点。
3.析疑点——关注自身疑点,进行必要的专项训练
每个人在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上都有强项和弱点,关注自身理解和掌握上有疑问的知识点,最后阶段适当进行专项训练。例如,有些同学在选修内容的掌握上有所欠缺,部分原理和实践应用比较薄弱,最后阶段可以按《考试说明》系统地进行选修内容的整理,厘清概念框架和知识体系。
此外,针对性进行一些选修模块的综合复习,如微生物培养与动植物组培的综合复习,酶的应用和食品加工的综合复习,细胞培养和胚胎工程、基因工程和动植物克隆的综合复习等等,以提升选修模块知识的掌握度。
非选择题中的实验探究题,一直是难度相对较高的试题。实验大题的主要考查内容主要包含:实验设计思路、实验预期结果和结论、实验结果的呈现,以及实验中误差、错误和异常分析等,实验题考查的能力要求高、试题考查学生的多种方式的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这样的试题往往有必要进行一定的专项训练,才能提升自己对书本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与规范性。
生物考题的有效审读和规范解答
下面谈谈在考试中如何有效提升自己的解答正确率。
考题的“审读”是一种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也包括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其基础是在“读”。在应试中常有因读题不慎或不清而导致错误解答的情况,所以掌握有效的“审读”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一)审题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
1、审题不清:试题一字之差就会大相径庭。如“不可能”与“可能”;“不正确”与“正确”;由“大”到“小”与由“小”到“大”等。在读题时如果一味求快不求细,在题意还没有完全理解,试题的条件与要求还没有弄清楚的时候就盲目解答,那么错误难免。
解决办法:二步走——1、读题:求细不求快—精读;2、完全理解题意:弄清楚试题的条件与要求再解答。
2、思维定势:在考试中一见到熟知的题型,不加思索得意忘形,“条件反射”地得出答案或确定解法,结果陷入“思维定势”,犯了“想当然”的错误。
解决办法:三步走——1、理清概念;2、关注条件、范围;3、合理分析、正确判断
3、概念混淆
教材中有很多相近的概念和易混淆的概念,它们在形式上、内涵上、过程上相似,只有从本质上把握、区分这些概念,才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解决办法:二步走——1、辨析试题中涉及的相关易混淆概念;2、分析判断相关条件、范围和过程的合理性
4、无法提炼试题的有效信息
这样的一种情况通常出现在难度较高的遗传题、图表题和材料题中。(1)对于遗传题要建立相关逻辑关系图,理清表现性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明确相关的“特殊”表现。(2)对于图表题要注意表格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对于表格中出现的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数据排序规律和异常数据要着重关注。坐标曲线图要注意对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变量的观察,着重关注曲线的起点、终点、交点、拐点。柱形图要注意多因子变量的相互比较和变化规律,关注最大值、最小值和数据变化规律。(3)材料题要仔细分析,结合提出的问题,提炼出有价值百科的信息,剔除干扰信息,从中找出规律。
(二)审题的一般程序和策略:
审题的一般程序:找出关键词语→弄清答题的方向和要求→找准试题设问与教材知识和技能的结合点。
审题的策略:
策略一:精读——指读题时要咬文嚼字,逐字推敲,可以从语法修饰的角度,注意分析句子成分,也可分析修辞(词性),特别是要把握住那些表示时间概念、地域范围、程度高低、数量多少等带限制性的关键字、词、句。
(1)分析句子主体成分:
主语—确定题中主题,认定答题方向;
谓语(谓语从句)—确定主宾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包括、不包括?因、果?等;
定语(定语从句)—锁定概念内涵、外延及限定的时空;
宾语—一般是选择题的四个选项。
特别要注意主语前的定语和谓语后的状语(很多是在选项中)
(2)分析词性
数词、量词—表明数量变化(一对与一条、一种与一类、一个与多个,个别与整体等);
副词—表示范围、程度等,较为重要的有:“不仅、只有、最”等;
动词—动词会告诉你要答什么内容;
连词—看看要你回答几个问题。
重视题干中出现的“一个”所修饰的对象或注意有关数量的单位是“个”还是“对”。
(3)注意限制性词语
经常体现在空格的前或后:
位于空格后的,如:“物质”、“结构”、“细胞器”;
位于空格前的,如:“……的细胞是”、“……的关系为”。有些题中则有“从…角度(方面)看”等词句。
策略二:细品——通过细心分析题中间接的、隐含的条件,排除多余的无用条件或一些干扰因素,发现题目的已知条件,全面获取有效信息,弄清题目的相关过程,有助于建立比较清晰的解题思路。关键在于:不能只看表面条件而忽视其它部分对答题的影响,要挖掘隐含在题中的条件。
策略三:审解结合——审题与解题总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所以审读时要手脑并用,边读、边写、边画、边思考,即时形成解题思路 。特别是较复杂的题(如材料简答题),一般由若干个问题构成,要通过认真读题来筛选信息,寻找已知和未知的联系,弄清题意的内在联系,然后一一解答 。
只要掌握了“一读二品三结合”的审读策略,就可以知道考题“考什么”“怎样考”,也就会明白“答什么”“怎样答”。
考题的规范解答能减少无谓失分,提升自己的得分率。
规范答题的技巧:(一)内容要求:根据提纲,把答案要点用准确的生物学术语完整、具体、准确地写在答卷上;表述尽量引用书本或题干原话(二)条理要求:答卷时要做到层次清晰,尽量分步骤作答,言简意赅,逻辑严密;处理好答案的因果关系;答案确定的情况下:文字越简练越好;答案模糊的情况下:多写点,写可能包含有关键词的解答。(三)语言、文字要求:语言规范(包括语言表达的科学性、规范性、完整性、逻辑性);文字工整,卷面整洁;用中文做答:如“或”不写成“or”,“和”不写成“and” 、 “氨基酸”不写成“A.a”、 “细胞”不写成“cell”、“酶”不缩写成“E”、“能量”不缩写成“E”或“Q”等。
常见扣分项:1. 概念不清,表达能力差;2.表达不完整;3.缺乏层次、条理;4.用词不当。
简明扼要,答出要点,是多得分的关键;答出技巧,让人满意,是多得分的有效途径;重在理解,勇于作答,是多得分的可靠保证。解答主观题五个注意点:关键是审题,审题要精确;解答先构思,构思要周密;答题有层次,层层摆要点;表述用术语,用词用关键;字迹要清楚,卷面须整洁。
注重基础性
“得基础者得天下”。虽说因学选考分离,本次选考的难度可能较以往要大些,但恐怕还是“稳”为主基调,基础题仍将唱主角。考前100余天的时间里,广大师生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基础”上。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回归课本。课本是最基本、最权威、最可靠、最管用的学习和复习资料。注重基础性,就要将心回到课本上,回到课本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上,回到课本的探究思考、解释说明上,回到课本的框架结构、逻辑层次上。特别是基于浙江政治选考真题总体切入口比较小和运用课、框、目、知识点等做限制的特点,考生需非常熟悉课本的课、框、目等的标题和框架结构,深入了解目下面的段或者知识点,把握课本对知识点的具体阐述。
基础训练。亦可说成训练基础。就是不要再做那些过于偏、难、怪的题目了,超纲和错题就更不用说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的一些复习资料、模拟试卷良莠不齐,存在着一些偏题、怪题、过难题、超纲题甚至错题。时间有限,加强基础训练,夯实基础知识,提升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方法,肯定事半功倍。
增强针对性
越是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越是需要理清思路,“对症施治”。最后十余天,不妨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知识上查漏补缺。相信复习到现在,同学们对大多数基本知识已了然于心,但对一些重要却较难掌握的知识恐怕还难言自信,如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百科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等。对这些难啃的硬骨头,一定要通过多背、理解、整理、迁移、应用等多种方式将其拿下。
技能上针对训练。在能力与素养立意的命题背景下,欲取得理想的成绩,须有一些针对性的技能训练。譬如,不少同学问答题不得要领,可分类进行专题讲解和专项训练。使其意识到:
审设问时要注意,明确设问中的知识限定、切入视角、试题类型、分值大小等,为正确调用知识精准答题,找准方向;
审材料时要注意,善于通过关键词、标点符号等整体把握材料意思及其内在逻辑关系,基于设问审阅材料,结合知识审阅材料;
作答时要注意,根据题目类型,运用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材料,分点答题,兼顾答案的全面性、深刻性和充分性,做到有理有据、层次清晰、逻辑严密、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发挥自主性
对同学来讲,要增强复习的自主意识。到了当前这个阶段,应该说老师该讲都讲了,该强调的也强调了,更多地需要靠学生自己来消化、落实和应用。
当复习时遇到什么不解的问题时,建议先自己思考,通过看课本、查资料等方式来解决,实在不会再去问老师,而不是不经思考动不动就去问老师或同学。在学校和老师的总体规划框架下,要有自己的具体复习计划。
根据《考试说明》要求掌握基础知识
这是高三学生最后阶段的最基本要求。教材是本,是源头,教材知识没掌握,一切无从谈起。学生要对照《考试说明》中历史学科的每一道题目,进行针对性的复习,掌握每一个知识点,理清每一个知识体系和脉络,特别是要掌握关键词。要提升成绩,只有下苦功夫。
学会把握历史知识的相互联系
1.要把握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中很多知识前后都会出现,如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在必修一、二、三都有要求,但又有侧重点。如关于“康熙帝”,既有《人物传》中的知识要点,又有《文化遗产》中“故宫”、“布达拉宫”里与康熙帝有关的内容,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与必修一中“清朝的边疆政策”相结合。
2.要把握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政治学科中的很多概念性的东西如民主政治、法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在历史学科中常常会出现,政治学得好会惠及历史学科。“爱因斯坦与相对论”知识体系中,要了解物理学关于“相对论”、“光电效应”等概念,并且与和我国古代指南针发明等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相对论建立的意义。
3.要把握与当今形势和现实的联系。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目的的表述有了新的变化,与中共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论述相比较;“英国脱欧”与克伦威尔吞并爱尔兰、苏格兰及欧共体、欧盟的建立、英国加入欧共体等知识联系起来。
多做试卷,并进行查漏补缺
通过做习题,发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每一道错题都是敲响知识缺陷的警钟。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考后一定要把错误答题或者疑难题重新进行整理,问一下自己:如果下次考到类似问题,能否完整回答出来?
字体及卷面整洁很重要,答题格式要清晰
卷面整洁是答题的基本要求,也是改卷老师“手下留情”的一个依据,不要因为字体差而导致失分。在答题时要清楚写上“原因”、“表现”等,答案要点①②③要分列开来。解题时理解题意特别重要,要弄清楚 “问什么” “答什么”,有些需要从材料中答题,有些需要从教材中攫取知识,更多的答案要点需要两者兼有。另外也需要仔细考虑比分情况。
在最后阶段复习中,多去请教老师是必不可少的。毕竟老师的解答就像“导航仪”,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通过不断的训练,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这样才可以交出比较满意的答卷。
基于地理教学过程中的真实的情况,地理选考侧重考察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建议学生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区域综合三个维度去有效地组织选考复习。
要素综合
地理环境是由地理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地理要素可大致分为自然地理要素(①地形/地质、②气候、③水文/水系、④生物、⑤土壤、⑥自然灾害、⑦自然资源等)和人文地理要素(①市场、②交通、③政策、④资金、⑤资源、⑥劳动力、⑦技术、⑧基础设施、⑨工业集聚、⑩工业分散等)。
建议学生在夯实基础时,综合多个地理要素做全面地归纳和梳理;思维导图既符合大脑的记忆习惯,又有利于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建议学生可用思维导图关联基础知识和原理。
典型例题: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例题解析: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和地形是较为稳定的成土因素;而气候和生物则是较为活跃的因素,故答案选C。
时空综合
时空综合也是综合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地理要素或地理事象随时空的变化而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也是地理探究的重要角度和方向。例:纬度地带分异中热量要素随纬度的规律性更替,体现的是要素在空间尺度上的变化;我国人口普查中有关不同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体现的是要素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建议学生在地理选考复习时,综合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全面地看待地理事象的变化。尤其关注人口、城市、产业活动、人地协调等地理事物和地理过程中,各种要素随时空变化而发生的变迁过程。
典型例题:浙江某山区农民,利用“互联网+农产品”模式,促进了农业生产。下列农业区位因素变化最明显的是
A.科学技术、市场需求
B.市场需求、自然条件
C.自然条件、国家政策
D.国家政策、科学技术
例题解析: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农产品的销售方式,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是科学技术的变革带动了市场需求的增加,所以农业区位要素变化最明显的是科学技术要素和市场需求要素,答案选A。农业生产与自然区位的联系较为密切,但跟着时间的推移,农业技术、市场需求、保鲜冷藏等区位因素对农业活动的影响日渐显著。
区域综合
区域是要素综合的载体,也是时空综合的体现。区域中各种地理要素的综合,构建了区域的特征,造就了区域的时空变化。区域差异的客观存在性,需要区域联系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建议学生在区域地理的复习过程中,着重关注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用区域综合的思维考虑地理问题,锻炼理性思维能力。
典型例题:(2017年11月浙江地理学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材料三: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重要的合作项目,瓜德尔港、产业园区、公路铁路和能源为四个建设重点。通过该走廊建设,逐步完善巴基斯坦与中国的互联互通,推动中巴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4)说明将交通作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重点的主要理由。(3分)
例题解析:①建设港口,利于大宗型货物的长途运输;②建设铁路公路,利于生产、生活资料的运输;③形成水陆联合运输通道。区域间的差异性,需要区域经济联系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交通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
声明 本文综合整理自浙考一点通,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