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养好?还是富养好?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要穷养,还是要富养,这又是一个让无数父母焦虑且无奈的选择——选择富养,是因为焦虑;选择穷养,是因为……穷。
果仁妈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灰常灰常值得认真读一读,可以给你一个更宽广,更开阔的视角去看待“穷养和富养”,内容包括3个方面:
社会学家是如何定义“穷养”和“富养“的;
“穷养”和“富养“对家长和孩子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选择“穷养”/“富养”。
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很犀利,也很一针见血,比如:
富养穷养,各有优势,但问题在于,现在的社会主导机构不看重穷养孩子的优势,这就让穷养孩子在标准化考试分数落后;
整个社会的“麦当劳化”,在推着家长去选择富养;
养育孩子的方式,从来都不是由家长单独决定的。
记得2018年,有一个上海5岁男孩的15页简历出现在网上。简历里,这孩子2岁开始听诗,5岁能唱百首古诗,4岁半开始学钢琴,认识的汉字有1500个,读过的英文书列了408本,走过国内外三十几座城,上过记忆训练课,同时有围棋、游泳、绘画等爱好……可谓行千里路,读百卷书,全十项能。
几年前,另一份幼儿园孩子的简历也曾引起热议。那是个北京小孩,据简历,这孩子还没上小学,就已经在某英语培训班里“完成Pre-K、K、prerise三阶段学习、进入S1课程,能写300多个汉字,能进行日常英语对话,还由中央音乐学院专业老师一对一教了钢琴,另外还学了轮滑、冰球、武术,并获得“‘协会杯’北京市青少年冰球超级联赛单场最佳运动员”。
北京幼儿园小朋友(左)和上海幼儿园小朋友(右)的简历。
对这些幼儿园简历,网上的评论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方向——
未雨绸缪型:看完不敢生娃了
感叹自伤型:我的简历不如幼儿园小朋友
救救孩子型:现在的孩子还有童年吗
疲惫骄傲家长型:时代不同了,我家也这样
现在的孩子都是十项全能吗?| Pixabay
现在的孩子都这么厉害了吗?我们是不是过度“富养”孩子了?还能按过去的样子“穷养”孩子么?
I.
育儿有个永恒的主题,富养vs穷养。但到底什么是富养?什么是穷养?
有人关注物质,认为让孩子从小不缺钱、长见识、多享受,就是富养。反之,限制消费,鼓励打工,即使家里有矿也要假装破产,则是穷养。
有人则关注精神,认为父母用心关注,给孩子很多爱,就是富养。反之,对孩子漠不关心,缺少交流,就是穷养。
齐衡小公爷应该是富养的孩子 |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不同的定义,带来了不同的看法。于是有人说富养好,富养的孩子自信开朗,不受诱惑,赢在起跑线。有人说穷养强,穷养的孩子勤俭能干,吃苦耐劳,天将降大任。
社会学家又是怎么定义穷养富养的呢?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曾经进到88个家有小学生的美国家庭里,近距离观察他们的育儿方式——有多近呢?用拉鲁的话说,就像“家里的宠物狗”,家长和孩子们既自然放松,不介意研究者的存在,又允许研究者一直跟着他们。
这88个家庭里,孩子有男有女,种族有黑有白。拉鲁近距离观察的结论是,孩子性别和种族都不是决定因素,家长小时候经历的养育方式也影响不大,真正影响育儿方式的是家长现在所处的阶层——学历和收入较高的中产家庭“富养”孩子;学历和收入一般的工人家庭、以及打零工或失业吃救济的贫困家庭,则“穷养”孩子。
图 | Pixabay
拉鲁把富养叫做“协作培养”(concerted cultivation);穷养则叫“成就自然成长”(accomplishment of natural growth)。两种养法的具体区别如下——
1
家长认为“育儿责任”包括哪些?
富养
家长的首要职责,是确保孩子的天赋得到发展。
为此,家长要不断培养孩子的见识、性格、特殊技能、社交能力,关注孩子的兴趣,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活动机会。
富养派家长会给孩子讲故事、唱儿歌,陪孩子阅读、做手工、玩游戏、搭积木、锻炼身体,教孩子识字、认数、亲近大自然,即使忙累也听孩子说话,跟孩子讲道理,引导孩子形成观点,帮助孩子做作业,关注孩子在外的遭遇,如果觉得有问题就出手干预。
家长就像直升机,时时盘旋在孩子头上关注。大人和小孩的生活紧密纠缠。
富养派家长密切关注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 indianfolk.com
穷养
家长的首要职责,是给孩子提供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比如食物、衣服、住所、医药、基本的道德教育、在孩子受伤痛苦时安慰孩子。
对于经济一般的家庭来说,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已经很不容易。家长没有时间精力金钱再去安排孩子的课余活动,他们只希望孩子安全就行。因此,家长常常会强调安全和纪律,在满足这两者的前提下,孩子可以自由成长。
在穷养的家庭里,家长努力维持生计,孩子自然而然地成长。大人做大人的事,小孩玩小孩的事,界限分明。
2
孩子的课余时间怎么安排?
富养
孩子的日程满满当当,全是各种有组织的活动,比如补课、声乐、乐器、舞蹈、艺术、游学、夏令营、正规俱乐部、有教练有正式比赛的体育活动。
这些活动是家长主动安排,家长会向孩子提议一些备选活动,然后根据孩子的爱好和家长的偏好来选定最终日程。
此外,家长还会特意带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动物园、看现场演出。
家庭聚会虽然重要,但如果和孩子预先安排的活动冲突,就以参加活动为优先——毕竟这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嘛。
穷养
孩子的日程空空荡荡。家长不给孩子安排有组织的活动,除非孩子主动明确要求,才会加入少数几个活动。
孩子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决定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可以自己选择怎么度过闲暇。大部分时候,孩子都在看电视,玩游戏,帮忙家务,和家长一起外出办事,和亲戚朋友一起玩,自己想办法找乐子。
家庭聚会很重要。孩子的一大活动就是参加亲戚相关的聚会,如婚礼、葬礼、生日、节日派对等。
3
家长和学校的关系如何?
富养
家长积极参与学校事务,开家长会,帮学校募款做义工,加入家庭教师协会(PTA)。
家长非常关注学校老师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会通过多种渠道(和老师交流、向其他家长打听、听孩子自己说)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觉得有问题时会积极干预。中产家长的学历和背景往往不低于学校老师,因此他们对于学校没有仰视感。
学校对中产家长的态度是爱恨交织的,爱的是他们在培养孩子上的努力,恨的是他们常常会想办法给学校施加压力,以争取一些特权,比如老师的特别照顾,或者进入天才班的机会。
图 | Pixabay
穷养
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家长对学校既依赖,又无助挫败。
这些家长想把教育完全交给老师和学校,因为觉得教育是老师的专业技能,自己不会做。也因为在他们看来,教育是老师的工作职责,不是家长的。
然而,现在的学校更强调家长主动负责,成为孩子教育里的主导。因此,学校常常会敦促这些家长担负起更多,做得更多,也就是按照“协作培养”来富养孩子。但学校的敦促在这些家长看来,简直就是在推卸责任,增加家长无谓负担。
这些家长基本只有“听自己孩子说”这个渠道来了解小孩在学校的状况,能去开家长会的都算特别认真负责。
在越南,贫穷家庭的孩子走过长长的土路去上学。这样家庭的家长一般没有太多心力去注意孩子的教育 | thanhniennews.com
以上三条是最主要的区别。其他科学家在评定养育方式时,也多从这三方面入手打分。
还有一些更细节,但同样泾渭分明的区别——
4
家长和孩子的对话方式
富养
家长认为,培养孩子的主见、思维方式和沟通能力很重要,因此会和孩子讲道理,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家长和孩子可以谈上很久,话题主要围绕着孩子的生活、参加的活动,也讨论周围发生的事、最近的新闻、新知和抽象概念。
家长不希望简单地命令孩子服从,而是采纳平等的说服教育。当孩子反驳成人时,家长抱着宽容乃至赞许的态度。家长还会教孩子如何跟成年人平等交流对答,如何勇于向其他成年人提出要求。
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认为自己的意见很重要。好处是,孩子出去和其他成人交流时显得大方自如。副作用是,孩子会跟父母还嘴,会抱怨父母,会讨价还价,会向父母提出许多要求。
平等沟通 | 电视剧《小别离》
穷养
家长认为,孩子听话很重要,因此从小就会教孩子尊重并服从成人。
家长认为不需要跟孩子协商,大人说什么,小孩子照办就是;如果小孩太不听话,体罚或者威胁体罚都是可以的。
家长和孩子很少长谈,也不会特意通过对答来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绝大多数对话都是简单的指令,或者谈论家里需要做的事。如果孩子主动说起自己的兴趣、参与的活动,家长听完也不会给太多反馈,因为家长打从心里就不认为孩子的兴趣活动有多重要。
家长下命令,不解释理由,或者只是给出极其简单的理由(比如说,“因为我是你妈”)。孩子默默服从,不反驳不质疑——这无疑大大减轻了养育孩子的工作量。
要求孩子闭嘴听话,不跟孩子长谈,是典型的穷养方式 | redd.it
5
孩子的玩伴是谁?在玩些什么?
富养
玩伴是在校的同学,或者参加有组织的活动时认识的同伴。
这类活动往往按年龄和性别来组织,所以玩伴也是相近年龄、同样性别,比如说,一起上入门钢琴课的是差不多年纪的小孩子,一起参加篮球比赛的也是同一年级的同性别小孩。
孩子参加的活动经常变化,所以玩伴也常常变化。常常有成年人来指导他们怎么玩,比如教导他们象棋或者棒球的规则。
由于孩子分头参加的活动太多,所以跟兄弟姐妹相处的时间反而少。这造成了富养的家庭里,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比较疏远冷淡。
菲律宾的富养孩子玩耍时,往往是有组织、有教具、有图书的 | children.org
穷养
他们跟兄弟姐妹(包括堂表亲)、住在附近的小孩一起玩。
血缘和地理位置决定了玩伴,所以玩伴们可能年龄不一,大孩子和小孩子会一起玩。
小孩会玩自己设计规则的游戏,游戏地点常常在室外。
家里空间很小,几无隐私可言。如果家里有电视,“室内活动”就常常是兄弟姐妹一起看电视。兄弟姐妹(包括堂表亲)相处的时间很多,因此感情比较亲密。
菲律宾的穷养孩子玩耍时,往往是在室外自己找东西玩 | children.org
6
关于金钱这件事
富养
孩子和家长觉得自家不算有钱,因为他们对比的对象是富人,那些可以购买奢侈品、去海外度假、上昂贵的私立学校的人。
这些中产家庭的孩子不会想到,有些父母付不起孩子的医疗费用、活动花费甚至基本衣食住行。在他们看来,小孩的学校或者课外活动的需要花钱时,家长就直接按需支付,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向家长要求买东西。
家长和孩子也很少谈及钱,谈论的话题虽多,却不包括“家里缺钱”这一话题。即使家里一时真的缺钱(比如家长突然失业),中产父母还是会努力把孩子保护在“不缺钱”的幻觉里。
图 | Pixabay
穷养
孩子清楚家里的经济状况,家长也常常同孩子谈到“缺钱”的问题。
“缺钱”是日常话题的一部分。家长和孩子常常谈到钱,什么事因为没钱所以做不了,啥东西等有钱了就可以吃一顿,哪里能弄到钱或者借到钱,最近有什么便宜商品可以买。孩子非常清楚家里的经济状况,因此即使出门逛街,也不会主动要求买东西。
衣食住行需要精打细算,医疗、玩具和课外兴趣班则是奢侈的特权——除了报名费、学费,还有书费、制服费、乐器费、材料费、交通费、送给教练或老师的礼物开销,如果要去外地还有住宿费……在中产父母看来可完全承受的兴趣班,对贫困和工人家庭却是很大的负担。
II.
说完富养和穷养的区别,各位家长们只要对号入座,大概也知道了自己家是哪种养法。
这两种养法到底给家长和孩子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图 | Pixabay
先说说家长的感觉——
富养
家长压力大,日程满。
富养给家长带来的压力很大,对母亲造成的压力尤其大,因为育儿事务更多地落在了母亲身上。即使父母双方都有全职工作,也往往是母亲主导和规划孩子课外活动,父亲只是有时间时帮下手而已。
孩子的日程满满,意味着家长的日程更满——寻找合适的活动、评估对比、为孩子报名、缴费、清洗制服、整理用品、准备吃喝、和老师教练沟通、接送、在场作陪……
每一件都需要时间精力,而且都有截止期限,家长的生活里就这样活生生多出一大堆死线。假如家里孩子不止一个,那么更是常常会出现时间冲突,家长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工作时间来适应。
富养家庭里,母亲基本都在崩溃边缘 | famlii.com
长期这样疲于奔命地赶着一个个死线,对精神和身体都是极大负担。家长(特别是母亲)感觉疲累忙乱、精神紧张、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闲。
穷养
相比之下,家长会悠闲一点。
结束工作,干完家务,之后就是属于大人休憩的时光。家长们不必急匆匆地带着孩子跑来跑去,也不必绞尽脑汁把所有人的日程排来排去。
图 | Pixabay
孩子的感觉又如何呢?
富养
孩子有活动时疲惫不堪,没活动时感到无聊。
富养的孩子跟家长一样疲惫不堪。一是因为接踵而至的一条条死线,永无止境的一个个竞争。二是因为,家长随时投来的关注,虽然是爱,也是压力。孩子感到有必要以“成功”来回报家长,结果就会身心皆疲。
另外,富养的孩子习惯了自己的日程“被安排”,一旦有了空闲,反而不知怎么打发时间。
穷养
孩子擅长自娱自乐,绝不无聊。
他们有很多自由时间,很多玩耍的创意,虽然玩具很少,但他们用更多的想象力和人际互动来补足,玩得投入又开心。他们绝不无聊,活力十足——事实上,家长常常会觉得孩子活力太充沛了。
自由玩耍 | Pixabay
比起富养,穷养更接近想象中“童年”应该有的样子。但为什么慢慢的变多的家长选择了富养孩子,即使这些家长自己是穷养大的,曾经享受过童年时的闲暇?
富养
富养的孩子,确实有优势。
1
学业优势,成绩好
这是一群在起跑线上抢跑的孩子。他们在上小学前就已经认得英文字母,能从一数到一百,会写自己的名字。等上了学,他们能挤进快班,得到参加竞赛的少数名额。
2008年,《社会科学研究》期刊上一篇宾州州立大学的论文发现,中产阶级父母更多采用协作培养,而协作培养的孩子阅读测试成绩更高,老师也对这些孩子的语言水平有更高的评价。
2009年《社会科学研究》期刊上的另一篇论文显示,家长采用协同培养,能给幼升小阶段的孩子带来知识优势。
日本研究者也发现,大学学历的中产阶级父母早早就将孩子送去补习班,限制孩子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主动安排孩子的课外活动——越接近升学考试,参与艺术、体育类课外活动就越少,直接针对课程的补习就越多。而小学时就开始接受协作培养的孩子,在初三中考时会有更好的学业成绩,未来的学历和职业成就也会越高。
2015年一篇研究美国高中生的论文则发现,父母是否采用协同培养的方式来育儿,以及好朋友对学业的态度如何,直接影响着高中生的学业成绩——难怪家长们不仅要安排孩子的日程,还要干涉孩子的交友。
协作培养让孩子学业更好 | Pexels
富养的孩子尽管压力很大,但一旦他们尝到甜头——比如在考试或比赛中脱颖而出——还是会感激家长在背后提供的助力。
而且所有富养孩子的家长都知道,一旦孩子成功被某个牛校快班录取,就如同踏入某条快车道,好处能持续好几年。
2
社交优势,懂沟通
富养的孩子从小习惯了和成年人平等对话,也从家长那学到了跟工作场所的其他成人打交道的办法。
他们的词汇量更大,更理解抽象概念,更懂得协商(来源于跟父母的顶嘴和讨价还价),和专业技术人员或者权威人士打交道时更自如,能直视着对方的眼睛、坚定握手、流利对答。他们能跟医生说明自己的身体状况,敢要求老师为自己调整教学方法……管理机构大多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敢提要求的才能争取到特殊待遇。
而富养孩子的这些举动看似微小,却能渐渐累积成巨大优势,让富养孩子在制度里生活得如鱼得水,更能让人际互动向着有利自己的方向发展。
图 | Pixabay
3
职业优势,提前掌握一些工作软技能
软技能不是硬技术,但却同样是工作里非常需要的技巧。
比如说,时间管理。由于日程太满,不同的活动可能会出现时间冲突,因此,富养孩子早早就学会了按照轻重缓急来有序安排活动。
又比如说,富养的孩子参加乐队、合唱队、足球队,能习得多种软技能——在“被注视、被评价”的压力下表现,和从未见过的对手合作或比赛,在有明确规定的团队里工作,坚持对自己队友的责任,胜利时如何不失风度,失败时如何咬牙坚持。
富养派家长会对疲惫不堪的孩子说,“等你长大了,你会感谢我的。”很多时候确实如此 | imgflip.com
穷养
穷养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优势。
穷养的孩子从小就被教导要尊重大人,要听大人的话。这让他们在面对权威机构时有种局促感,而没有理所当然的优越感和特权感,也不会期待别人特别照顾自己适应自己。这种特质能够说是优点也能够说是缺点,端看所处的环境是否赞赏。
穷养孩子的第二个优势,就是自由度大。他们更像“人的自然生长”,在家长划定的界限内,他们不受束缚,按自己的兴趣自由成长。相比之下,富养孩子更像一个家长精心策划的项目。这让穷养的孩子没有窒息感,更有机会探索自己的内心,更知道怎样度过纯属自己的闲暇时光。
穷养孩子的第三个优势,是和兄弟姐妹间的深厚感情。在未来的很多时候,这份感情带来的精神安慰与物质帮助,能支持着他们度过难关,继续坚持。
图 | Pexels
穷养孩子的这三个优势,其实在人生里也很重要。问题在于,现在的社会主导机构不看重这些优势,这就让穷养孩子在标准化考试分数落后,简历看上去也不那么光鲜靓丽。
III.
选择富养,是因为焦虑。选择穷养,是因为……穷。
穷养
为什么工人和贫困家长选择了穷养?
首先,这些家长真的已经尽力了。让孩子起床,洗脸,刷牙,吃饭,收拾书包,送他们上学,接他们回家,吃饭,洗头洗澡,换睡衣,在孩子生病时带去看医生……光这些事务就已经足够累人。
工人和贫困家庭的生活里还有更多麻烦——他们的工作消耗更多体力,更没有时间弹性,也不可能在家工作。他们可能没有车,这就让接送孩子更耗时费力。
他们家里的冰箱坏了、洗衣机坏了,而且没法简简单单地换台新的。他们要花更多时间去寻找或购买便宜货。总之,一切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对于他们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他们真的没有资源再去供养孩子的课外活动。
图 | Pixabay
第二,穷养的父母感觉自己做得还不错。他们并不会把自己跟那些富养的父母对比,而是更多地跟身边那些非常不靠谱的父母对比。比起那些“完全不养”、“时养时不养”、“瞎养乱养”、“亲友家云放养”,“穷养”就是这个环境里的“相对富养”。工人父母和贫困父母觉得,自己能负担起孩子的衣食住行、学费、其他生活必需品,就已经很不容易,值得肯定了。
第三,穷养的父母也不太信任那些“推崇富养的建议”。他们可能对专家不那么信任,或者根本不关心现在流行的育儿建议,即使关心了也听不太懂,即使听懂了也没有时间精力照做,甚至即使努力去按照建议里做,也不一定能得到好结果。
有篇发在2012年《社会学视角》上的研究就显示,大学学历的父母与学校互动越频繁,老师对孩子的学业、能力、性格评价就越高。然而,高中学历的父母跟学校打交道越多、出席家长会次数越多,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反而越会降低。很可能是因为学历低的家长跟老师的世界观相差太多,结果沟通后导致印象变差,还不如不沟通。
穷人家的孩子学业上越来越落后,这也让家长常常不愿意与学校沟通 | europeancleaningjournal.com
富养
中产家长为什么选择富养?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出于他们自然生出的焦虑。富养的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孩子未来能否安身立命,会不会阶层下滑。家长们觉得这世界越来越动荡危险,经济形势随时转坏,不确定风险很大,高薪稳定的“好工作”越来越少。为了争夺少数“好工作”,就要先争到顶尖学校的名额。
很多中国中产家长心里的底线是——就算顶尖大学进不去,一个普通本科文凭总是要的吧?然而,假如你不在北京上海天津,那么中考后只有一半人能进入普通高中,另一半去就业或者就读职业高中。高考也只有一半左右的人能考上本科,其余人则被大专录取或落榜。
以我老家福建为例,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数据是,2014年初中毕业34.31万人,同年普通高中招生20.86万人;2017年这批人参加高考,本科招生数11.9万。也就是说,福建初中毕业的孩子里,只有三分之一能拿一张本科文凭。
这就是怎么回事中产家长们时时关注最新的“育儿专家建议”,送孩子去补课,去学音乐,学素描,学游泳,去参加一切他们都以为能给孩子提供优势的活动。
二是,整个社会的“麦当劳化”(McDonaldization of society),也在推着家长富养。
麦当劳是标准化的快餐巨头,它追求的四点——效率(efficiency)、可计算(calculability)、可预测(predictability)、可控制(control),已经成了当代的神圣标准与至高美德。职场如此,校园亦然。
“麦当劳化”成了职场和校园的标准 | Pixabay
我们想要一切都像麦当劳一样,以最高的效率从原料到产出(效率);用精确的数字来衡量整一个完整的过程(可计算);到处都提供一样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可预测);用规范的流程和有限的选项来操控每个人的反应(可控制)。
机构办的课外活动班正是如此——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提供了让孩子学习技能的最短途径,课时、成绩、孩子的提高都是可计算的,课程质量是能够最终靠口碑和价格来预测的,整个活动过程也随时处于严控下,老师和教练是可控的,孩子的反应也是可控的。
完美。而且这套体系的玩法是越有钱越轻松,一切都可以外包,只要你付得起相应的价钱。于是闲散的童年变成了一个个有组织的模块,每个模块在固定时间内提供固定数量的体验,最后共同搭建出一个可量化的童年。
理想童年应该是怎么样的?| Pexels
这是最好的培养“人”的方式吗?
大概不是。就像经济学里的古德哈特定律,每当一项指标成为政策制定的目标,这项指标就会失灵。任何一项指标在成为评定“人”的标准后,就会因为人们过度追逐而丧失其原本的信息价值。
然而,社会赞许了这种方式,于是每个人就努力跟着采纳这种方式。在机构的评定里,富养孩子凭着熟悉规则而获得了先发优势;资源有限的穷养孩子则在后面苦苦追赶。
说到底,养育孩子的方式,从来都不是由家长单独决定的。也许我们最需要记住的是,无论是穷养还是富养,很多家长都已经竭尽全力。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而不是更多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