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最缺什么?我觉得最缺两个伴,一个是深度的陪伴,一个是高质量的玩伴。
在乐乐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发现,按照我们家的作息时间表,乐乐在楼下滑滑梯玩乐区基本上找不到小朋友玩。
为什么?
因为我们家一般6:00准时吃完饭,6:30他吃完饭下楼去玩的时候,滑滑梯那儿除了几个不到3岁的小朋友,看不到其他同龄小朋友。这些小朋友都去上兴趣班去了。
到了8点钟以后,我们家准备要洗漱睡觉了,同龄的小朋友才上完兴趣班吃完饭出来玩。
所以有时候,为了让他能够在玩乐区找到同龄小朋友一起玩,我也会延迟他洗漱睡觉的时间。
我还听说有些妈妈为了给孩子找同伴,只能把孩子送到各种培训班里,因为孩子的同学或者好朋友在培训班里。
不得不承认,对兴趣班的崇拜导致了现在的孩子高质量同伴环境的严重缺失。
孩子的同伴环境需要在玩耍中产生。
我说的玩不是把一帮孩子聚在一起,老师告诉他们怎么玩,而是让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由地玩耍。
即使上了绘画培训班,看起来孩子是在玩,但那也不是在自由玩耍。
所以把孩子送到兴趣班里面去找玩伴,不算给孩子创建了同伴环境,因为她们并没有自由社交的环境。
给孩子报兴趣班没错,我也会给孩子报兴趣班,但是我不会为了给孩子报兴趣班而让孩子没有玩耍的时间。
有的妈妈会说,孩子上幼儿园天天都跟同伴在一起,这样不够吗?如果幼儿园可以孩子想玩什么玩什么,想干嘛干嘛,只要不危险的,都随便孩子,那么这样做才能够勉强算,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幼儿园都不是。
而且幼儿园的环境是孩子不能够自由选择的。
自由玩耍的时候,孩子是应该可以自由选择环境的,比如他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到某个小朋友的家里玩,也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一起到楼下玩滑滑梯,还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一起到图书馆看书。
参加亲子活动不一定能够给到孩子高质量的同伴环境。
我相信每一个妈妈,都会在周末竭尽所能带孩子去参加一个亲子活动,好让孩子有一个社交环境。
至少在深圳,各种亲子活动平台都还蛮火爆的。
但是只要人一多,大部分的活动都只能做做表面功夫,无法做到让陌生的孩子们有深度社交的机会。
所以,带孩子参加亲子活动很难两全,要么就偏重内容本身,也就是活动内容做得非常专业,孩子可以学习到某一方面的专业相关知识,或者从活动过程中享受到乐趣;要么就偏重社交质量,也就是活动内容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够给孩子们创造一个高质量社交的环境。
高质量社交环境我觉得除了上面提到的“自由社交”环境,还得孩子的家长拥有一致的育儿观念。否则孩子们发生了冲突各有各的处理方式,有的责骂自己孩子,有的责骂对方孩子,有的升级到对对方父母的人格攻击,有的又不想干涉,这怎么办?
我一般会偏重高质量社交环境,因为高质量的亲子活动内容市场上很容易找,但是高质量的社交环境难寻。
想要给孩子一个高质量同伴环境,妈妈们可以自己来创建。
每周五,乐乐班上有一位同学会来我们家玩,每周五晚上我都会特许乐乐可以从放学后一直玩到7:30(平时是玩到5点就要写作业,6点能做完作业,那么6点半吃完饭还可以再玩一小时)。
当然,前提是乐乐自己最喜欢跟这位同学一起玩。
这样稳定的同伴环境,我觉得对小学的孩子来说特别的重要。很多社交商的培养都需要从稳定同伴中获得。
我记得有一次,他们俩一起做语文作业。语文作业里面有一道题是让一个人说,另一个人做动作。刚开始乐乐说,你要下蹲5下,然后从门口跑到客厅来回5次。
轮到乐乐同学的时候,他同学说,你要下蹲10下,然后从门口跑到客厅来回10次。
再轮到乐乐的时候,乐乐说,我们不玩这个了,好累呀。
在这样互动的过程中,孩子就能学会,有时候,即使我有一个特权,我也不能想让对方做什么就做什么,因为一旦对方有特权的时候,对方可能会加倍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
这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在培养孩子在社交过程中的同理心以及双赢思维。
除此之外,两个小朋友在一起学习玩耍,其实是可以相互有很多积极影响的。
上周五晚上,饭后我问乐乐要不要吃核桃,乐乐表示不要,还说核桃最难吃了。乐乐的同学说,我最喜欢吃核桃了,我奶奶经常剥核桃给我吃。
我接着她的话继续说,我小时候也好爱吃核桃的,而且听说核桃吃得多会变得更聪明哦。
乐乐的同学接着说:嗯,因为核桃长得像我们的大脑....
乐乐改口道:妈妈,我也要吃核桃。
我:你不是不喜欢吃核桃吗?不要勉强自己哦。
乐乐:妈妈,没关系的,我可以尝一下。
根本不需要我苦口婆心劝他吃核桃。
乐乐自己一个人拼乐高的时候,经常要从一大盒子零件中找,因为乐高classic系列零件都很小,很考验观察力,而乐乐本身观察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弱一些,确实找东西找起来很费劲,找不到的时候,乐乐就很容易不耐烦,
但是他同学来我们家那一天,如果他们一起拼乐高,乐乐看到他同学很耐心地找零件,自己也会跟着很耐心地找。
我连安抚他的力气都省了。
这样的高质量社交环境,每个妈妈都有能力自己去给孩子创造。
社交商远比你想象的还要重要。
社交商的重要性会大过于智商。毕竟只要是正常的孩子,以后在社会上生存,大都轮不到拼智商,但是一定会拼社交商。
很多妈妈会有一些误区:
我的孩子平时认识朋友很主动,所以我的孩子社交商很高。
我的孩子很容易认识新朋友,所以我的孩子社交商很高。
我的孩子很外向,所以我的孩子社交商很高。
所以很多妈妈会把社交商等同于交朋友。
NO NO NO,这些都是很片面的认知。
一个孩子很主动去结交朋友,并且很容易认识新朋友,不代表他懂得如何跟朋友和谐相处,更不能代表他社交商高。
反而是有些看起来在社交上很被动的孩子,社交商非常高。我在给很多家庭做BGDE大脑基因测评咨询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孩子是这种类型,他们的报告上豁然写着,孩子天生具备很强的同理心、包容力。
父母听完咨询后往往都能完全地释然,原来我的孩子虽然社交比较被动,但是社交商很高,我不用像之前那么在乎他是否能够主动结交朋友,而只需要专注在如何创建更多环境去支持他社交商发展。
真正社交商高的孩子,他既不会委屈自己,也不会自带攻击型,他会在冲突时找到一种让双方都感到舒适的解决方案,更懂得保护自己的安全。
在学校环境里面,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一个孩子碰了另外一个孩子一下,另外一个孩子要么觉得不舒服但是忍在心里,要么直接打对方一下。
一个孩子把另一个孩子的橡皮擦撕成了两半,另一个孩子要么打回去,要么把对方的橡皮擦也撕成两半。
一个孩子被另一个孩子骂了一句,这个孩子要么骂得更加难听,要么忍气吞声。
怎样才算社交商比较高呢?
我的答案是要视情况而定。
常态下,以上方式都是社交商低的表现,因为被影响的孩子并没有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立场,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遇到了潜在的安全威胁,比如一个低年级的学生在学校里面偶遇一个力量远大过于他的校园恶霸,对方打了他一下,这样的一种情况,高社交商的孩子会怎么做呢?他会选择不计较,忍气吞声一时,先躲过这一劫,因为如果他反抗,可能会遭遇更多的欺凌。
攻击性强的孩子,会把别人影响到他的所有行为都理解为攻击性,进而防御心也会很强。就像很多成人,不论别人说什么话,他都会理解为恶意,这就是防御心强的表现。
忍气吞声的孩子,习惯性压抑自己的感受,这种内在积压的情绪总有一天会大爆发,也许在成人以后的某一天,也许在学校生活中,就像很多新闻报道的,有些人从小到大都是老好人,但是有一天性情大变,或者做出一件让所有人都匪夷所思的事情来。
社交商高的孩子,会优先通过自己的沟通去处理问题,既不委屈自己的感受,也不会随便伤害别人。
而社交商的培养离不开同理心、情绪管理能力、双赢思维、处理问题能力......
这些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带给孩子,任何的培训机构都只能是锦上添花,无法代替家庭教育对孩子社交商的培养。
希望今天这篇文章,能够唤起大家对孩子社交商培养的重视,至少把社交商的培养的优先级能够放到孩子智商培养的前面,让孩子能够具备处理同伴压力的能力,能够快乐地享受学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