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婴童健康网 > 资讯 > 文章

对孩子大声吼时别再怪孩子惹了你真相会让你觉得对不住孩子

2019-12-28 21:40:43  阅读:2734 作者:责任编辑NO。许安怡0216

“妈,我考了98分!”小勇手里拿着一张数学试卷,蹦蹦跳跳地跑进了家门。

“你们班最高分多少分?”妈妈拿过试卷细心地看了起来。

“100分!咱们班有只要两个考了100分。”小勇兴奋地答复,看得出他对自己的成果很满足。

“有两个都考了100分,你才考98分,有什么可快乐的。”妈妈兜头泼了儿子一盆冷水,小勇脸上的笑脸僵住了。

“你看这道题,不应错啊!把96看成了99,你眼睛看什么去了,便是这么大意……”妈妈对小勇吼了起来,小勇的眼泪吧嗒吧嗒地落了下来,他冤枉地望向窗外,就在十分钟之前,他还以为妈妈会表彰他。

信任这个场景在许多家庭都会演出,不少爸爸妈妈常常由于一点小事,就不由得对孩子大吼大叫,理由是“这孩子太气人了”,把职责归咎于孩子,那么,真的都是孩子的错吗?否则!

对孩子大吼大叫错在谁?

思想家卢梭曾提出过一个观念,讲道理、发脾气、故意感动,是国际上最没用的3种教育办法。大吼大叫便是发脾气的典型体现之一,对孩子大吼大叫真的是孩子惹了咱们吗?

在答复这样的一个问题之前,咱们先来学习一个心思学理论——心情ABC理论。该理论以为激起工作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仅仅引发心情和行为成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别对激起工作A的认知和点评而发生的信仰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心情和行为障碍成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起工作(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饱尝这一工作的个别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点评所发生的过错信仰(B)所直接引起。如下图所示:

A(Antecedent)指工作的前因,C(Consequence)指工作的成果,有相同的前因A,却能发生不相同的成果C1和C2。这是由于从前因到成果之间必定会经过一座桥梁B,这座桥梁便是信仰和咱们对情境的点评与解说。

又由于在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及点评与解说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成果(C 1和C2)。由此咱们咱们能够得出这样的定论:事物的自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观点的影响。

同一个班级里,相同是考98分的两个孩子,有的孩子会遭到爸爸妈妈的表彰,有的孩子则会遭到爸爸妈妈的批判,其原因就在于爸爸妈妈的“信仰”是不同的,表彰孩子的爸爸妈妈以为孩子的这个成果能排到班级前几名了,现已很不错了,值得称赞;批判的孩子的爸爸妈妈有或许寻求完美,为丢了的两分感到惋惜,由于容不得瑕疵,所以他们会批判孩子。

再比方,孩子顽皮,把新买的小汽车拆得乱七八糟,有的爸爸妈妈以为孩子有研究精力,是功德,当然就不会吼孩子了;有的爸爸妈妈则以为孩子不懂事,浪费东西,浪费钱,就必定会对孩子发脾气了。

相似的工作有许多,由此不难看出,许多时分让咱们不由得对孩子大吼大叫的真实原因并不是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咱们心里的“信仰”所造成的。

咱们吼孩子其实是无法承受自己

苏东坡和佛印大师是好朋友,两人常常一同打坐,有一天,两个人对坐了好久,佛印大师问苏东坡对面是什么,苏东坡并没有真实进入参禅的境地,眯着眼睛看了一眼大师,佛印大师又黑又胖,他便信口开河,“我看到一堆狗屎。”然后,他又问佛印大师面前是什么,大师答复说:“我看到的是如来佛祖。”

佛印大师的答复让苏东坡十分高兴,他感觉自己占了一个大便宜,他把大师说成是一堆狗屎,大师却以为他是如来佛祖,他越想越觉得可笑,回家便把此事告知了妹妹苏小妹,苏小妹一听就皱起了眉头,对哥哥说:“你输惨了,佛家讲的是心境,人心里想的是什么,看到的天然是什么,你看佛印狗屎一堆,证明自己便是一堆狗屎,佛印之所以看到如来佛祖,是由于他在自己心中便是如来。”苏东坡这才茅塞顿开。

佛家有句经典禅语:心中有佛,所见皆佛。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心里国际是怎样的,他就会觉得这样一个国际是怎样的。咱们不是常常戏弄“贼人眼里都是贼”嘛,其道理也是相同的。其实,这便是心思学中所讲的“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在日常日子中常常不自觉地把子的心思特征(如好恶、愿望、观念、心情等)归属到他人身上,以自己的心思去揣度他人的心思,以为他人也应会和自己有相同的特征。

比方,有的家长是教师,也期望孩子将来从事教师的工作;有的家长是完美主义者,也会严格要求孩子,对孩子犯一点过错,无法忍受;有的家长以为学音乐美术这些将来不会有大长进,所以,他们会对立孩子学音乐、美术等等。

现在咱们回过头来,再来说一说文中最初小勇的比如,由于小勇的妈妈是个完美主义者,所以对小勇犯的过错无法承受,才会对他大发脾气,也便是说小勇妈妈把对自己的要求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天经地义地以为孩子也应该和自己相同寻求完美,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允许有半点过失。

任何工作都没有肯定的好与坏,所谓的好坏仅仅是咱们看待的视点不同而得出的不同的定论算了。当咱们意识到这样的一个问题之后,下次再想对孩子发火时,咱们就应该先考虑一个问题:是孩子真的错了,仍是咱们误把自己的规范、要求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呢?

其次,咱们要明白人与人是不同的,尤其是孩子,孩子受日子经验、思想、认知等的约束,他们看待问题时难免会呈现误差,他们也不会向咱们那样能够把问题看得更全面、更深化,有一些天真的主意是正常的。假如咱们也能够蹲下来,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去交流,咱们就不会对孩子大呼小叫了。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