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甲子歌|何金海教授:我在南京气候学院的肄业生计
编者按
餐风露宿一甲子,春华秋实育英才。2020年5月,南信大将迎来60岁生日。校友们怀着对母校的深厚感情,一起回想在母校读书生长的点滴。从今天起,“甲子歌”栏目将连续推出他们的故事。
何金海(1941- ),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结业于南京气候学院气候学系,1968年我国气科院研究生结业。1975年到南京气候学院作业至今。先后任气候系教研室、气候系副主任、主任。曾任我国气候学会理事及多个专业委员会委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宣布论文300余篇(SCI录入49篇),协作编撰专著六部。先后掌管或承当过国家天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项目、“973”项目、世界协作项目和国家攀爬项目等。获国家天然科学奖二等奖1次、获教育部引荐的国家天然科学奖(即教育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次。获江苏省普通高校优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首届师德榜样。1992年起享用政府特殊津贴。
我在南京气候学院的肄业生计
我校从1960年榜首次招生至今已度过六十个春秋年月。作为榜首届结业生,我目击了母校的生长、展开和跨过,在60周年校庆喜临之际,心潮翻腾,倍感高兴;有许多肄业过程中的人和事涌上心头。谨以此文,献给母校60周年校庆。
1960年8月,我怀揣着南京大学的选取告诉书走出火车站,高兴地被招待人员接进南京大学汉口路南大校园,从此我就成为了南京大学气候学院的一名学子。入学注册后,方知咱们虽是被南京大学选取,但归于“寄读”或是“借读”的性质,今后仍是要独立出去的。
面临咱们其时的所谓“活思维”,校园领导和教师展开了许多针对性的教育和谈心活动。我记住,入学后的榜首个周末,学院在玄武湖组织师生以游园会的方法欢迎榜首届新同学的到来,人数不多,但气氛十分火热、亲热。学院特别给咱们介绍了不少有名的专家,我回忆中有朱和周、冯秀藻、王鹏飞等,他们分别是其时的气候动力学系主任、农业气候系主任和大气物理系主任。别的,还有顾钧禧、林晔、田明远等闻名专家,传闻他们都归于教授级专家。这次活动无疑对青年学生崇尚专家学者的心思是一种劝慰,对专业思维的稳固也是一种鼓励。大约过了一年多的时刻,咱们总算安心下来仔细学习了。
那个时代的学生每学期都会被组织大约一个月的生产劳作。记住1960年冬季,咱们年级大气物理系学生去南京江宁东山镇(南京气候学院开端的校址)从事校园基建劳作一个月,但后来校址改为现在的龙王山脚下了。1961年5月,咱们60级大气物理系学生怀着猎奇、巴望的心境来到这块龙王山下盘城近邻的新校址从事校园基建和支农劳作。
1960年5月,中心气候局副局长江滨
带领筹建人员在江宁县东山镇选址
其时的校园还仅是规划图纸上的校园,面积约400亩。没有校舍,没有自来水,没有电灯,没有厕所,咱们大都住在盘城农民家,劳作内容主要是校园基建和支农劳作。在这充溢夸姣神往的龙王山下,咱们为建校挖了榜首揪土,抬了榜首根木,搬了榜首块砖。一天劳作下来,吃过晚饭,同学们三三两两在即将老练的小麦田间的小路上漫步,呼吸着浓郁的泥土气味,博览着小麦金黄色的美丽颜色,一天的辛劳,日子的艰苦,肚皮的诉苦也算是得到少许放松和宽慰。想到咱们是南气院榜首届学生,前史的责任感和骄傲感鼓励着咱们坚持前行。
从1961到1963年,咱们每年都要来学院劳作一次,劳作是深重的,日子是艰苦的,但也是充溢高兴与骄傲。还记住有一次,我和603班吴荣春同学从江宁东山镇拉着一板车杂物(砖和杂木)曲折中山码头渡江拉回学院,所饱尝的辛劳自不用细说,但咱们在长达近4个小时的征途中,也有不少趣味。爬坡时,咱们一前一后高喊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标语为自己打气;下坡时,车借坡势,人借车势,一路狂奔,倒也有一种骄傲感,好像感到咱们也有一种参加“长征”的潜力。
建院初期师生从几里外拉饮用水
1963年8月,咱们从南大回到自己的南气院。学院给咱们装备了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朱和周主任为咱们主讲动力气候学课程,国内锋面剖析威望夏平教师为咱们主讲气候学,其他的还有朱乾根、彭永清以及其他教师担任讲座和教导教师。关于他们的教育情绪和教育水平,咱们是赞扬和认可的,心里是感谢的。
教师进行气候图剖析
校园特别重视培育和激起学生的科研认识和科研潜力,记住有一天,彭永清教师招集咱们(约10人)来到朱和周主任的宿舍,只见他面带微笑地对咱们说:“你们(粗心是)榜首届学生,根底好,应该对自己有更高的规范,因而向你们提出一些额定的要求,首先从阅览文献开端,阅览后要写成读书陈述沟通。”
我记住主任当场给每个学生都安置了详细的文献资料。我是学俄语的,主任还特别从他房间书架上拿出了预备好的俄文杂志,其间刊载着闻名气候学家郭晓岚关于飓风眼构成的科学论文。我其时十分激动和感动,下定决心一定要仔细阅览。后来我阅览完该文后写成读书陈述上交朱和周主任,他看后曾专门让其时教务处的林有仁先生告诉我预备在1964年校庆时做个读书陈述。这件事一直在我脑海里深深铭刻着,我怎样也不能忘掉这样亲热关心我的人生导师!后来,我在北京传闻朱和周主任病逝,不由黯然泣下,怜惜不已!
朱和周教授
64-65年寒假我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随后我和其他几位同学去了江西、湖南气候台站从事结业实习,6月份回到校园等候结业。在此期间,传闻我校有3人被选取为研究生,我自感可能有我,但没有发布天然是忐忑不安,直到结业分配前夕得到切当音讯,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其时我的心里当然是充溢高兴,充溢神往,充溢感谢。感谢校园,感谢教师,感谢公民,感谢党和国家的培育。
南大三年的根底课教育为咱们未来展开打下了坚实的理论根底,南气院的专业课教育将咱们引进了大气科学的殿堂,引领咱们在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上攀爬前行。
清晨师生在水塘边洗漱
整个五年的大学日子虽有痛苦和冤枉,但整体来说是夸姣的,充溢趣味,也是难忘的。在南气院的校园日子更是“联合、严重、严厉、生动”。早晨起来迅雷不及掩耳般地按时出操,晚上自修今后按时熄灯,吃饭和团体活动都要整队快速调集,还要歌唱喊标语,基本上有点准军事化办理的滋味,稍不留神就要挨批,好在我还比较习惯。
1965年7月我脱离难忘、常常思念的母校,同年8月到中心气候局科学研究所签到,敞开了我人生的新征途。
正是学院艰苦的环境,严厉的办理,造就了南气人“艰苦朴素、勤奋好学”的学风。
文字:校友办
图片:校史馆 助理团图库
修改:张世誉
责编:梁瑞娜
审阅:程建军 方向
责任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