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婴童健康网 > 资讯 > 文章

爸爸去哪儿杨烁全程冲击儿子不断否定一个人能有多可怕

2019-12-25 06:36:44  阅读:5307 作者:责任编辑NO。许安怡0216

《爸爸去哪儿》多季以来一直是观众的焦点,既能看萌娃的同时,又能为大家呈现明星育儿的方式。不少明星也是通过这个节目,展现出了优质的育儿理念,获得极高的认可。

有被认可的,当然也有被质疑的。前几天《爸爸去哪儿》第六季改名为《一起出发吧》播出,新来嘉宾杨烁的育儿方式就一下引起了争议,就遭到网友疯狂吐槽。

从前几期节目看来,杨烁表现出了一个典型的"控制型家长"的特点,对7岁的儿子杨雨辰十分苛责,全程都是否定与打击。

从下车开始,杨烁就训斥孩子没有跟着自己走;吼孩子纠正走路姿势;对别人孩子相处总是笑脸相迎,却连给杨雨辰一句表扬都非常吝啬。

挑选住房时,杨烁说选1号,小杨雨辰却选了5号,不幸正是条件最艰苦的一间。于是他连续嘲讽孩子选择错误,要他自己承担"错误"后果。当他问"要你再选,你选几号?"小杨雨辰唯唯诺诺地说"1号",他立刻一脸嘲笑地说"那下次1号就是条件最差的,怎么办?"

杨烁在节目里还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来进行了解释,认为自己只是对男孩特别严厉。

看到这些令人窒息的画面,不少网友忍不住留言吐槽:这哪里是严厉教育,不就是控制式教育吗?

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不停否定一个人,能有多可怕

控制式家长总会不停否定打击孩子,他们的出发点不一定有恶意,仅仅是为了维护自己家长的权威,要孩子全然地服从罢了。他们可能绝对没意识到,持续否定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具有摧毁作用。

在国外社会心理测试中,会广泛运用到"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Trier social stress test,简称TSST),用于研究人们在压力之下,心理和身体机能上会出现哪些反应。

测试人员会邀请一些身体健康的人,然后让他们接受一套测试流程:

1.演讲任务:让参与者进行演讲,并通过各种手段对其施加压力。比如只给少量的准备时间,放置各种摄像设备,制造压抑的演讲环境,评委全程黑脸,嘴角讥讽,或者时不时摇头叹气打断演讲。总之就是不停地打击、否定演讲者,自始至终都是消极反馈。

2.心算任务:演讲完之后,立刻安排做算术题。和演讲时一样,持续给参与者施加压力,"太慢了还要快一点""你这样不行""这种题都会算错?"就算有人能答得又快又好,测试人员还会加大难度,保证让参与者出错。

一套流程下来,参与者对自己的表现失望透顶,心情无比沮丧。测试人员提取参与者前后的唾液进行对比,会发现与压力相关的激素皮质醇猛增。没几个人能撑得住这种"持续否定"的高压考验。

类"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场景随处可见

"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只是一种实验手段,可生活里类似"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的场景,又何曾少见呢?

比如在公司里,领导不停地挑刺,总营造一种"别人比你做得好"的氛围,让你自卑害怕被炒鱿鱼,这样你就会更加谨小慎微地多做事,又不用涨工资或给加班费。

还有一些反其道行之的营销策略,店家故意抬高姿态,设立自己的权威人设,越是把顾客打压得没脾气,就越容易掏大价钱去买账。

站在圈外,哪看哪不对劲;站在圈里,顺理成章地就被压制得踹不过气来。

当一个人自尊心、自信心持续受到打击,会陷入自我否定的陷阱。为了获得认同感,就想方设法让自己的思维靠近否定自己的人,希望得到他的肯定,慢慢地就会失去自我。

当然,有些情况还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平常多一些警惕之心,偶尔被套路还能再摆脱,只是被坑些钱,或者大不了换个工作罢了。

可在长期相处的亲密关系里,却很难摆脱困境。

在家庭教育里,不少家长无意中就对孩子实施了加长版的"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

持续否定会让人的自尊心遭受连续打击,以至于不明白下一步该怎么办,只能被动听从批评他的人安排。

有的父母总拿别人家孩子比,不停否定自己孩子,也会让他时时刻刻都处在巨大的压迫感中,而无处藏身。

《爸爸去哪儿》节目的拍摄地点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远地区,在上面行走,别说一个7岁的孩子,就连大人也十分吃力连后期都特别提醒,在这种环境下要量力而行。

可杨烁却不停威胁"比我慢就再走一遍",杨雨辰不敢反抗爸爸的命令,哪怕不停喘气脸色惨白,也不敢有丝毫怠慢,不停地快走快跑、迅速达到目的地。

看起来只是对孩子严厉要求一些,可孩子并不知道家长的教育目的,体会不到"良苦用心"。一路训斥、打击和突然命令,只是让孩子变成一味遵从家长命令的提线木偶。

别在亲子关系里"套路"孩子

以"操控"孩子为目的,缺乏教育意义

前几天有一个新闻,上海一个爸爸因为10岁孩子没写作业,罚儿子一个人跪在火车站乞讨。经询问得知,孩子比较调皮,经常不写作业,爸爸气急攻心说"不好好学习就只能乞讨",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清楚自己的错误。令人惊讶的是,新闻下居然一水的评论是在为爸爸叫好,谁让孩子不听话呢?

在那些认同爸爸行为的家长看来,如果孩子不听话,就需要用一些惩罚的手段,哪怕方式极端了点,能让孩子"涨点教训"也值得。

可孩子真的不听话到需要如此惩罚的地步了吗?我们能从新闻里看出,孩子其实很乖巧,牢记妈妈的话"不能吃别人给的东西"。

罚跪和乞讨,成人想一想就会感到自尊心受到强烈的打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当一个人留在火车站时,除了自尊心的摧残,还有深深的无助。父母极端教育手段所带来的伤害,只怕比12月里的寒风还刺骨。

仅仅是达到让孩子"听话"的目的,除了让自己带孩子轻松一点,这样对于家庭教育又有什么意义呢?

用激将法贬低孩子,伤害大于成效

还有的家长习惯性说"别人家的孩子",总说自己孩子的缺点,就算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觉得理所应当、不值得表扬。家长还美其名曰"激将法",能激发孩子竞争的欲望,都是"为了你好"。

综艺娱乐节目《少年说》里,就有一个女孩"声讨"妈妈总看不到自己的努力,让她感觉自己很差劲。女孩鼓起勇气说出这番话,可想而知心里积压了多少难受的情绪。

可妈妈却不为所动,坚持认为只有不断地拍打孩子,她才有继续前进的动力,否则取得一点小进步就会很"飘"。

妈妈坚信有效的"激将法",不正和"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的内容极其相似吗?

没几个人在长年累月的打压中,还能不怀疑自己的能力。这样的孩子就算再优秀,也会感觉自己哪方面都比不上别人,变得无法自信起来。同时,也会伴随着对父母信任的流失,造成亲子之间的间隙。

利用贬低、打击、压制、惩罚等不恰当的教育手段,带来的伤害要远远大于父母期待的成效。

别在亲子关系里,用技巧去"套路"孩子,成为伤害他们的施暴者。

别让孩子失去对生活的操控感

我们最终的目的,绝不是让孩子能成为便于"操控"的木偶。比起让孩子"听话",以及维护看不见的"家长权威",我认为培养孩子对生活的操控感更为重要。

这样孩子才不会在日后环境更复杂的社会里,迷失方向、失去自我。

培养孩子"操控感",要赋予他们选择的权利

成年人具备完全操控自己生活的能力,但毕竟孩子还有很多不懂,还需要在父母的引导下成长,那是不是就不需要培养"操控感"呢?

培养孩子对自己生活的"操控感",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他们选择、决定的权利。

比如,由孩子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服饰、布置自己的小空间、决定看哪一本绘本等。这一点对于孩子来说十分重要,他们能在这些过程中知道,"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决定"。也就提升了自信心,以及增加对生活的思考、判断的能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这一块地方需要由孩子自己掌控,培养他们对自己一方小天地的"操控感"。

培养孩子"操控感",也要遵守边界

有些家长会担心,什么事都依孩子的想法来,有些事做了不对,那岂不是会让孩子太娇纵?

"操控感"和"规则意识"不冲突。培养孩子"操控感",不等于"为所欲为",前提只是需要设置好规则、界限以及范围。就像我们成年人知道有法律的存在,但也并不妨碍我们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别的小朋友也有自己的选择权,可以不分享玩具出来玩;大人有事要做,也不是要事事顾全孩子的想法。

允许孩子做决定的范围,应该是属于他自己的小圈子,要懂得遵守边界。

一方面,孩子能明白不应该跨越干涉别人,不应该影响家庭其他成员的正常生活;另一方面,了解了每个人的边界,也能巩固孩子对自己生活要有"操控感"的概念,更加维护属于自己的决定权利。

不失去对自己生活的操控,懂得"止损"

互联网世界"套路"何其多,前段时间就看到有爆文血泪吐槽,自己陷入拼多多"砍一刀"的套路,被公司群、家族群、朋友群集体嫌弃。

"砍一刀"以提现100元现金为诱惑,鼓励参与者多多发广告链接到各大群里,找亲朋好友点击链接。一开始点击一次链接,能获得几元的体现资格。参与者很快就能攒到七八十元。可这时再找人帮忙点击链接,一次才涨几毛几分钱。这要攒到100元,得需要请多少亲朋好友来帮忙啊? 不停的求人点击,消耗了自己的人缘。可这时若是停下来,许多人就会觉得损失特别大,毕竟前面已经付出了很多,不知不觉就越陷越深。

们在生活里有经常会这样"算账",无论是理财、消费,还是在感情的世界,当前期有所投入时,总是想着要收回成本。可越是如此,情况反而会越失控,逐渐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操控感"。

如何打破这样的困局呢?

玩股票的人,经常会提到一个词:止损。当股票暴跌时,不能指望能回本了,要立刻抛出,能少赔一点就少赔一点,停止损失继续。只有抽身出来之后,才能找回自己主宰自己金钱的可能。

我们同样需要培养孩子有"止损"的勇气,遇到困难不要盲目慌乱,哪怕已经造成了部分损失也不要紧,牢牢把握住对自己生活的"操控感"。

社会上的"套路"已经足够多了,作为孩子本该最信任的亲人,我们应该做的是为孩子扫清路障,指明方向,而不是生怕他们过得太顺畅,而去故意设置障碍。

我们有责任提醒孩子:无论在哪种场合,觉得有人侵犯了自己的空间,带来的总是负面情绪,要及时远离那些不怀好意的人,不将生活的主动权假手于人。

每个妈妈都是育儿专家,如果您有表达的观念,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