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高考语文全国卷让人“崩溃”?不知道这7大命题方向,难考好大学
本月初,一些省份的高三学生经历了一件大事:2020新高考首次模拟考试。这可不是普通的模拟考试,考试题目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导相关省份命制。这次模考的题型跟目前的高考全国卷差别非常大,属于“基于旧课程的新高考全国卷”——
至于辅导书使用统一给回复,《疯狂600提分笔记》(福建师范大学发货)就可以,里面涵盖高中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错题分析,以及知识考点,快速提分必备。希望这些能帮助各位同学更好的学习。
这场模拟考试的语文试卷公布后,不少高中语文老师看完后都直呼“崩溃”:取消考纲后,题型变化真的很大!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要学的,都有可能出现在试卷上。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有资深语文教师对这份模拟试卷做了详细的分析,整理如下:
1.整张试卷,几乎全是考查阅读和写作能力。第一大题就是一篇超过2000字的阅读!阅读篇幅大幅度提升。连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都是放在阅读题中考!
2.修改病句、成语题这样的客观题大量减少,主观题增加了!
3.诗歌考查出乎意料!诗歌阅读竟然占了16分。这是很多老师和考生都没有预料到的。此前,高考语文试题中很少出现诗歌这种体裁的阅读题。
4.文言文考查难度明显加大!文言文阅读中竟然出现了主观题。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提高。特别强化信息筛选概括能力。
5.从整张试卷来看,最大的改变就是:主观题增加,客观题减少!这个变化,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来说,都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
6.作文仍然是任务驱动型,侧重交际应用(发言稿)和具体情境写作。建议今后重视常见应用文体的写作练习,比如发言稿、辩论稿、演讲稿、书信。
“教改必须用高考来撬动,来推动阅读、写作的教学。预计未来的中高考,命题人会在更大范围内采取更加灵活多变的题型来考查学生的名著阅读、文化经典阅读情况...没有阅读能力的孩子,升学要吃大亏!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高中语文新教材总主编温儒敏2017年说的这番话,现在看来,没人敢说“雷声大雨点小”了。照这个趋势,只有“雷声大,雨点更大”!
这份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导命题的语文模拟试卷,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温儒敏先生之前谈到的新高考语文七大命题趋势——
一 命题将更加注重阅读量及阅读速度,题量会增大。
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去年比前年,今年比去年,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增,绝大多数都是3%-8%的幅度。阅读量大,文字量很大。如果学生总是刷题,阅读速度很慢,无法一目十行,这样是不行的。
学生要学会把精读略泛快读结合起来,也就是“1+X”(下文有详细说明)。譬如说一篇古文用60%的时间去学习,剩下的时间就要去接触更多的古文。还要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如中轴线、不动唇、不指读等等。
二 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随着高考命题材料面拓展这一改革,考生应广泛读书,多关注社会,不能处处围绕考试,只读那么一个小的范围。
今后的阅读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学生需要扩大阅读视野,考试基本上没有鸡汤文,《读者》《意林》等不太有用。2018年高考还选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建议多读《新华文摘》。
三 更加注重信息筛选处理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为什么现在那么重视检索能力的训练?因为现在是信息社会,有太多信息需要去辨认。这些年高考语文在强化检索能力的考查,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所以在复习中,学生要多进行检索阅读训练。考查检索能力通常看你在阅读过程中能不能排除概念干扰,能不能提取新的信息。尤其在实用文阅读中,基本都含有概念干扰这一特点。
如下文注入的“概念干扰”,就是要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能否在短时间筛选信息。
【题例】
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__________,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瘾了。
A.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B.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
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
D.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肤释放出来
短短几行字,就出现了多巴胺、内啡肽、辣椒素这些复杂概念,四个选项也有意进行概念干扰。这种题目就是考思维能力,要考生能够尽快排除干扰信息,抓住核心信息。所以我们老师光给学生讲方法还不够,要学生平时阅读得多,对文字慢慢心里有定数,学生不慌了,才可以完成题目。
另一个变化就是考逻辑思辨。这也是我们传统语文所缺少的,新课标也会注入。未来,高中语文也专门有逻辑思维这块内容。20世纪50年代是要学逻辑的,但后来没有了,现在重新重视起来,是因为当今社会太不讲逻辑了,网上掐架的人打了半天都不知道对象是谁,绝对没逻辑。
四 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例如:《堂·吉诃德》《红楼梦》《乡土中国》等整本书的阅读推进,这部分的分值还会提升,现在还在研究中。
五 文言文考试变化最大。
现在古诗文在新教材里面变化最大,小学古诗文占比到30%,但是真正考的没那么多;初中占40%,实打实。高中占50%,实际上超过50%。
我主张文言文学习也要1+X,学一篇课内古文,然后配上四、五篇课外古文,似懂非懂地泛读,能基本上读下去就读下去。没有这个量,他就语感出不来,现在文言文的考试很注重考情景下的使用,就是语感。
另外,现在文言文押题是押不动的,这几年文言文的阅读题,绝大部分都是历史,而且很多时候出人物传记,传记具有情景性。2015年,全国卷出的是宋史里《来护儿传》,2016年又是宋史《曾公亮传》,2017年又是宋史《谢弘微传》。今年则有《晋书》、《后汉书》。注意,出的题都是有情节性的,让考生放在情境中判断、研究,一般占分19分。
断句和翻译是最能够考查文言文阅读水平,平时需要多练习,多看古书。虚词、动词知识性的考查,相对减少。老师可以把古书印出来给高中生看一看,让他们感受是什么样子的,给他们信心。我们要很重视断句,这是文言文占分最重,也是最难的部分。
此外,这两年高考语文还增加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未来也将会持续下去。这方面需要依靠学生自己见多识广,这些题目难度也不大,但就靠平时积累,这些题目正好是拉分项。
六 题型和各类题搭配的改革,更注重综合性。
题型变化不是很大,但未来可能出现注重综合性的考查。以往同一试卷中几个板块彼此分散隔离,甚至同一个试题中几个小题也缺少联系,以后不妨改为从一个(组)材料中同时引发五六个题,将阅读、写作结合起来,在同一个语境中去解决词语、名句填写、文学常识、内容理解辨析等问题。
2018年、2019年高考的语言文字运用题,题型和赋分和往常差不多,但它出现新变化——随文设点。随文设点,考语境中的对错,训练语感。不是单句考成语、病句,而是随文设点,要求从文章自然段中来看成语、病句是不是真的存在,逻辑有没问题,这个难度增加了。实际上也给一线教学提出新的思路:注重情景化。考的是语境中的对错,是需要语感来判断的。
默写也在一个语境中出现。增加对语感或者语用是否“得体”的考查。如“的,得,地”等之类的考核。任务指令,规定写作的范围与针对性,多维度比较中说理。
七 高考作文要重视议论文,但不能放弃叙事文,还要 “防止套题”。
今年的上海作文题好,有思辨力。作文题要有一些平衡,既照顾到体现时代性,又要充分考虑命题的科学性,要有适当的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的考量。现在这种作文题很难达到这几个“度”的调试统一。
2018年全国卷的作文题受到批评很多。现在高考作文命题围剿套题,所以不要放弃记叙文。如果学生都写小社论,是不行的。记叙文才是最能训练人的语言能力。
高一放开写,充分抒发个性,让写作练脑,成为有趣好玩的事情;高二收拢一点,按照文体、一般写作技能或者主题来分专题训练。应当特别注重议论文学习,如前面说的,往理性思辨靠拢;高三主要是应考,可以有些技巧,包括如何避免常见的写作弊病。
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指出:这几年高考语文命题开始考阅读面和阅读速度,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也大大拓展。现在不只考文学,还涉及到哲学、历史、考古、经济、科学等方方面面。
如果学生不读书或者少读书,就很难应对未来的高考!
反而只有那些爱阅读、善于阅读的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核心语文素养之后,无论怎么考,成绩都不会差。
培养阅读是一件长远的事,不会一时见效,也需要徐徐图之。
首先,是提前熟悉、了解高中语文新教材。
普通高中《语文》新教材共5册,其中必修教材分上、下2册,选择性必修教材分上、中、下3册。必修教材每册 8 个单元,覆盖 7 个学习任务群;选择性必修教材每册 4 个单元,覆盖 6 个学习任务群。另外,教材设计了 4个独立的“古诗词诵读”版块。28 个单元中,22 个单元以课文为核心构建,基本栏目包括单元导语、选文、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选择性必修教材称为“单元研习任务”)。教材还有 2 个整本书阅读单元和 4 个活动类单元。这些单元以一体化设计的学习任务为核心,带动整本书的阅读或实践活动的开展。
重点学习内容
1. 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选入古代诗文67篇(首),占全部选文数(136篇/首)的49.3%。其中古诗词33首,古文34篇。
2. 革命文化:有《沁园春·长沙》《改造我们的学习》《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百合花》等多篇作品。
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哦,香雪》《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
4. 国外优秀文化:教材也选入了十多篇外国文学文化经典作品,有《复活》《百年孤独》《哈姆雷特》《致云雀》等。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增加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首先,在文言文阅读中,应增加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内容,尤其是如何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注重挖掘古代作品的当代价值百科与意义。
其次,要注重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对于区分高分段考生、引导高中语文教学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加强所选材料的经典性,避免试题设问过于宽泛,注意防止套作等问题。
新教材:增加《老子》《史记》
从今年秋季学期起陆续开始使用的高中语文新教材中,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此外,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
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增至72篇(首)
新教材在古诗文背诵方面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上下滑动查看)
高考被誉为天下第一考,高考作文被誉为天下第一题。在紧张的一轮复习阶段,了解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非常有利于老师和学生的备考。下面我们来分析总结2019高考作文命题规律,展望2020新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通过梳理2018、2019年高考作文题,会发现近年来的作文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总体上是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动的形式,直接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百科观念。
坚持以考生为本,力求让考生有兴趣、看得懂、易接受、感受深;突出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关注社会热点,凸显时代主题,贴近学生实际。同时发展了任务驱动型写作,更有利于人才选拔与教学引导。
高考作文题型的重要转变,体现在“对学生思想存在软性束缚的‘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趋向思维多元、文体自主、自行拟题的‘新材料作文’”。
作文命题越来越向着开放式、多选型材料作文过渡,扩大了学生的选择空间,让考生在多个话题材料中选择最对自己最合适的内容进行发挥。总之,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立意高远又力避空泛,积极回应考生在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的困惑,培养正面的情感态度,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和期待。
总结起来,今后高考作文试题具备以下几大特点:
- 命题彰显文化自信,作文类型渐趋成熟;
- 把握时代发展气息,注重贴近生活实际;
- 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强化“育人”导向;
- 材料作文稳居主流,注重培养发散思维。
以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分析和总结为指导,我们大家可以更好地备战2020年高考作文。
第一,关注核心素养,形成价值百科理念。
一度以来,我们总是用仰视的眼光来看待外国文化,形成了“外国月亮圆”的错误观念。写文章擅长用外国名言,谈科技总是崇尚国外,谈到自我总是自卑与不堪。
针对这样的文化自卑主义思潮,让我们逐渐没有了文化自信。2017全国一二卷、2018年全国一三卷的作文命题在思想上对国人的错误观念进行了革除。因此,在今后的作文中要树立文化自信的观念,用理性思维来认识中国,用核心素养来规范自我,让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这种改变,是作文观念的改变。回观近年来的作文命题主旨,都是在这个范围内进行的。因此202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将会继续围绕这一核心理念来进行。
第二,加大阅读力度,形成自我思想。
考生的思想有两个来源,一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二是生活中的阅读。因此除了思考之外,要学会向名著要思想。
读鲁迅,我们大家可以培养自己关注底层,充分理解国民性,以冷静的思维来了解社会,解读社会;读梁实秋,可以让我们享受雅室的淡然情怀,从而以达观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在阅读中品味人生,在阅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涵,从而让传统思想在自己的内心生根、发芽。
所以,在2020年的高考中,作文命题将会更加注重对考生阅读素养及阅读积淀的考查,充分关注考生的自我思想,以及评判并认识问题的深入思维。
第三,去除形式主义,提升作文素养。
面对2018、2019作文题目的变化,特别是课标一二卷作文命题形式的改变,我们要树立去除形式主义的作文备考思维,切忌在“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等概念上做文章,而是要树立全面备考的观念,最大限度的提升自己的写作素养,努力实现向思想立意要高分,向写作技巧要高分。
作文题目的形式千变万化,同时也会创造出更多新颖的形式,但写作的素养是不会变化的,因此,2020年的高考命题将会进一步创新作文的命题形式,更加侧重学生写作素养的考查,在形式多元的思维下真正凸显考生的写作能力。
第四,关注时代热点,思考现实人生。
文章合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白居易在唐代诗文运动中提出的写作名言。关照社会人生,思考现实社会是作文的不竭动力。作为高中生而言,已经基本具备了思考现实的能力,要学会用自己的价值百科观念来思考社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百科观来评判社会;要学会在史学层面上认识人生,看待社会,要用“核心价值百科观”来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涵,让自己不成为只会造文章、耍技巧的考生,而要成为用思想征服人,用内涵厚重文的有真实内蕴的考生。
因此,高考考生要充分关注新闻报道,关注报刊读物,关注热点时评,特别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反映时代心声的报刊,学会用时代声音塑造自我灵魂,用时代的风尚内化自己的写作思维。
在高考中,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得语文者得天下”。
但每次参加语文考试,很多同学都觉得无从下手。因为,课堂上学的课文常常不会考,而课外的内容却占据了语文试卷的大部分篇幅。
语文考试的范围,简直就是星辰大海!根本无从下手!
因为语文学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年来语文教学和考试改革一变再变,然而总体趋势我们大家可以看得很清楚:
光靠刷题和读几本课本,是远远不能应付各种语文考试的!面对这样的语文高考改革,等到高三再意识到这样的一个问题,显然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高一高二生更要重视新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趋势和备考方向,力求早做准备!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