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乔乔出生在一个高知家庭,爸爸和妈妈都是职场白领,爷爷奶奶都是老师,一家人非常注重乔乔的教育。别看乔乔才4岁,让他背古诗立刻能张口就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父母对乔乔的成长表现很满意,但让乔乔妈妈唯一担心的一点就是,乔乔似乎不会选择朋友。
不久前,乔乔和小区里最调皮的那个小男孩东东成为了朋友,乔乔妈妈好几次发现儿子每次都像个小尾巴一样,跟在东东和一群小男孩身后,学做鬼脸、出怪声、非常夸张地大笑大叫,甚至还破坏了邻居家的窗户。
乔乔妈妈认为乔乔之所以会有这种表现,主要是受了那些调皮孩子的影响,担心儿子“近墨者黑”,于是她非常严厉地阻止儿子去和他们玩,“你别跟他们学!”可她发现了自己一直不停地跟儿子强调,儿子反而更愿意模仿那些调皮孩子的样子了,有时在家也会突然冒出一句学来的俏皮话,这让乔乔妈妈大伤脑筋。
许多家长都或多或少存在乔乔妈妈这样的纠结,即原本家教很好的孩子在交到了新朋友之后,他的某些行为可能会被新朋友带“跑偏”,但又不能因此而禁止孩子交朋友。
一、孩子成长过程中,受朋友的影响很大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可能会遇到许许多多不同的朋友,而且随着孩子的日渐成长,他与朋友相处的时间累加起来要比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长得多,朋友给他带来的影响也比想象中的要大。
在持续的朋友关系中,孩子会受朋友的行为影响
据一项调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有超过60%的受调查儿童表明了自己在与朋友的相处中学到了在父母身上没有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这部分孩子表示跟朋友相处要比跟自己父母相处更舒服。
同龄的孩子们在一起,由于心理及生理水平相当,朋友之间心理上的相互影响、行为上的相互模仿就更加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良好的朋友“圈子”,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如果孩子能够保持良好、积极的伙伴关系,就说明孩子在人际、社交方面的功课是及格的。一个拥有众多朋友的孩子,能够在交友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行为规范与模式,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并形成积极、健全的人格。
一个受朋友欢迎的孩子,往往会变得更自信,在成长过程中拥有更高的安全感,同时也能懂得如何获得更多的外界支持。
一个“坏”朋友的影响大过一个好老师
正所谓“近墨者黑”,孩子身边的“坏”朋友会带给他消极的负面影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波比娃娃”实验证明了孩子的攻击行为是通过模仿解锁。换句话说,如果孩子经常跟具有攻击、说谎、喜欢打人、骂人、抢东西等不良行为的“坏”朋友在一起,那么他很快也会通过模仿获得这些“新技能”。孩子跟朋友学坏的速度要比跟一个好老师学优快的多。
孩子在低龄阶段还不懂得如何甄别好坏朋友,未能形成正确的交友观,在他们的认知里,只要能跟自己玩的伙伴就都能成为朋友。这个阶段,在孩子的交友过程,需要家长积极地参与,引导孩子广交朋友的同时要交“好”朋友。
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有些焦虑的父母甚至会通过限制孩子交友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事实上,这种方式并不可行。
二、父母越限制孩子交友,反而招致孩子逆反
父母的强行限制,有可能触发“白熊效应”
当父母越是禁止孩子跟某个朋友接触时,会发现孩子反而越是跟这个朋友玩得更欢。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白熊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魏纳格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要求受测者不能想象白熊的样子,结果受测者反而像受了暗示一样很快开始想象白熊的样子。这个实验也称为反弹效应,主要指人们在越被禁止做某件事时,就越容易反弹的厉害。
父母限制孩子交友的理由,往往在孩子看来不够充分
父母在对孩子的交友范围进行限制时,所给出的理由往往都是诸如“不能跟坏孩子玩”、“他太调皮”、“你要跟好孩子玩”等简单粗暴式,而这些理由在孩子看来都不成立:他怎么就是坏孩子了?我觉得他好着呢!让我跟好孩子玩,那谁又是好孩子呢……因为父母的限制理由不充分,孩子对于这类要求的执行反馈自然也不会让父母满意。
父母限制孩子交友,孩子关注到的只是被限制的内容
父母每次在孩子耳边喋喋不休地告诉孩子不能跟小C做朋友时,孩子的大脑接收到的最多的信息往往只是“跟小C做朋友”或者小C这个名字,在孩子内心里反而强化了小C的存在感,从而使得孩子会更加关注小C的一举一动,受对方的影响更大。
父母想要帮孩子建立正确的交友观,不能靠强行干预限制,而要讲究策略,才能不着痕迹地让孩子在交友过程中主动避开“坏”朋友。
三、担心孩子交友不慎,父母应该这样做
尊重孩子的交友态度,经常跟孩子聊聊他的朋友们
父母可以经常带孩子参加能够接触到更多伙伴的活动,并给予孩子充分的交友权利。父母还要定期跟孩子坐在一起聊聊他的朋友,了解孩子为何会选择他们做朋友,当他跟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喜欢做哪些事等,能够大致了解孩子的交友状态。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父母不要去给孩子的朋友贴标签,可以就某件事情说出自己的想法,向孩子传达正确的交友观。
言传身教,帮孩子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尽早帮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小习惯及处事态度,让孩子建立自己的生活趣味与价值观,那么当他在交友过程中,遇到与自己趣味不合的朋友时,无需父母开口自己就会主动避开。要做到这一点,非一时之功,需要从生活点滴中慢慢积累。
如果孩子交到了“坏”朋友,及时将孩子带离他们的交集地带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身边出现了“坏”朋友,不必着急惊慌,先要跟孩子沟通,了解他们在一起时会做哪些“不好”的事,孩子对这些事持怎样的态度,如果发现对方并未给孩子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则不必干涉;如果孩子已经受到了负面的影响,那么父母可以通过减少孩子与对方的交集来促使孩子慢慢淡忘掉这位“坏”朋友。
对父母来说,与其怀揣着一颗不安的心对孩子的交友行为横加干涉,不如放下焦虑把精力集中于在日常生活中帮孩子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生活趣味,让孩子自己主动去挑选“好”朋友。总之一句话,想让孩子远离“坏”朋友,父母就不要一直强调那只“白熊”!
今日话题:对于孩子交朋友,你做过哪些工作?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