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绝非偶然》:人生逆袭的关键在于,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罗曼罗兰曾说过:如果有人错过机会,多半不是机会没有到来,而是因为等待机会者没有看见机会到来,而且机会到来时,没有一手抓住它。
在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的那个男主角方鸿渐,他就是一个处处被动的一个人,所以才落得失去工作,失去爱人的境地。
他选择出国留学,出国之后他百无聊赖,几乎没有好好听过课,他也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他也从来没有去探索过自己未来要做什么。
等到岳父赞助自己的钱已经快要被花完时,他慌了,不知道回到家乡该如何跟父母以及岳父母交差,于是他花了一点钱买了一个毕业证,等于他出国好几年,净玩了,到最后没玩好也没学好。
学成归来,被岳父安排在银行里,他就以为万事大吉了,也不知为自己的未来做做打算。
高干女儿苏文纨喜欢他,他半推半就不敢拒绝,对于自己最喜欢的人唐晓芙,同样不敢放胆去追。
之后他认识了孙柔嘉,被这个女子骗到了手,因为两个人相处不来,总是吵架,最后不欢而散。
钱钟书老先生把方鸿渐的结局写的是个开放性的结局:孙柔嘉离开了他们租住的地方,他自己沉沉的睡在床上。
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认为人生有三大重要的课题分别是事业、人际关系和爱情,方鸿渐除了有赵新眉这个朋友之外,看起来已经一无所有了。
本来方鸿渐有好几次机会,但他没有抓住过:出国留学他本来可以好好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领域,全身心投入。主动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人,并且主动追求并跟别人组建美好的家庭。在银行里认真工作,获得相应的能力等等。
而《社会性动物》的作者艾略特.阿伦森曾说过:就我而言,大部分降临在我身上的好运,恰好是因为我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选择了正确的职业,找到了合适的人生伴侣,结交了有益的朋友和同行。同时我也十分善于把握机会。
艾略特.埃伦森被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他撰写的教科书《社会心理学》在豆瓣评分9.1,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认为这本书深入浅出,有非常有趣。
艾略特.阿伦森写过一部自传《绝非偶然》,这本书描写了他从小到大由极度自卑的性格,慢慢的长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的过程,而他强调自己正是因为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所以人生才会不断在变好的。
他说自己之所以写这本自传是想要给自己的子孙一份礼物,告诉孩子自己的爷爷也曾经年轻过,也曾经经历过失败和较早的人生,同时也想告诉他们他和自己妻子的爱情故事,他们是如何遇见的,又经历了哪些挫折和困难,如何保持着60年的浓情蜜意。
他把自己的人生称为是一个奇迹,因为他的改变命运之路,希望有机会能够给一些真正想要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人提供一点帮助。
他希望所有想要改变的人,不要纠结于“我是谁”这样的一个问题,而要问自己“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每个人的人格和特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不主动去规划自己的人生,有很大的可能性就抓不住一些转瞬即逝的机会。
阿伦森出生在美国的贫民区,在他的记忆里,他们冬天没有暖气,总是用毛毯和大衣包裹着身体,鞋底破洞了,就拿硬纸板塞进去,他们还因拖欠房租,被迫半夜搬家,他的父母总是因为钱争吵。
因为没钱,所以他们家人都没有精神生活。
他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哥哥叫贾森,他的哥哥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是小明星,是被人夸奖的对象。他对哥哥是既羡慕又嫉妒,因为哥哥总是在他被欺负的时候,替他出头,但因为在一个学校里,老师们会因为阿伦森不如哥哥对他有一种莫名的歧视,他总感觉自己活在哥哥的阴影下。
他在学校,被叫起来回答问题,脸都会通红,甚至有些害怕跟老师说话。在家里,如果家里发生了什么坏事,大家首先怀疑的会是他。
但在贾森的支持下,他找到了一份在游乐场工作的兼职,可以赚钱减轻父母的负担,之后又得到了一份话筒男的工作,这份工作要比之前那个岗位工资更高,更加锻炼人。
因为他要在众人面前,招揽大家去场地内玩,就像是销售,每进去一个人,他都可能有相应的提成,本以为自己是内向的,可是这个抛头露面的工作让她重塑了对自我的认知。
他和贾森在家没事的时候会练习打棒球,他在学校的棒球队里,算是技术相当的好的球员,他会花费大量时间在棒球上,因为他感觉自己能做好这件事。
他的父亲在他17岁时,离开人世了,家里的经济负担更重了,家里人都认为阿伦森不上学减轻经济负担微妙,但贾森坚持让阿伦森从当下开始好好学习,要考一所好大学,半工半读完成自己的学业。
阿伦森通过努力,他的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其中SAT成绩考出了极高的分数,他获得了布兰迪斯大学的通知书,并且同意给他免一年学费。正是因为上了大学,他才有机会明白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职责。
总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成功才是成功之母,那些一点点累积起来的成就,会让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发生改变。
阿伦森上了大学之后,因为环境的改变,他重新塑造了自我,他结交了那些个性强硬、言语犀利、非常聪明的朋友,因为小时候总被欺负的经历,让他迫切的想要保护自己,跟这些朋友在一起,就像是给自己打造了坚硬的外壳。
他开始结交异性朋友,发现了自己异性缘相当的好,不久就有了一个漂亮的固定女朋友,芭芭拉。
他们每天晚上都会在阿伦森兼职结束之后约会,因为没钱,要么在车里,要么会在无人的洗衣房里。
他和芭芭拉交往了一年半,虽然他们深爱彼此,但他们都明白不会成为彼此的人生伴侣。
之后他因为个人兴趣原因转到了心理学专业,做了马斯洛的学生,到了大四那年,马斯洛雇佣他和另一个学生当自己的助理,这个助理是女孩,叫薇拉,是马斯洛得以的门生。
薇拉是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出生在布达佩斯市中心,她有幸福的童年,但因为大屠杀变成一个一无所有的小女孩,之后被美国的一家人收养。
她经历过大屠杀,但她并不是沉浸在过去的伤痛中,而是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她常常和孩子玩耍,总是能从普通的事情中找到快乐。
薇拉是一个直性子,她从不会用什么套路去跟别人交往,她说的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
阿伦森爱上了这样一个女孩,并且是无可救药的爱上了她,最幸运的是薇拉竟然也喜欢阿伦森。之后,他们两个人决定结婚。
阿伦森的母亲虽然喜欢薇拉,但她希望自己的儿子娶一个有经济保障的女人,而芭芭拉父亲有实体商店,未来可能会分给阿伦森一些,可阿伦森不需要也不想要这些保障,他只想跟自己爱的人牵手,一起走。
他们的婚姻出现过争吵,但阿伦森善于反思,大概是因为爱,所以他愿意做出改变。
斯科特.派克曾说过: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边界,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真正的爱,不会在乎对方有多少财产,而是一种我愿意为你付出,愿意倾听你,愿意让你和我变更好的力量。
阿伦森在一次偶然跟一个女孩喝咖啡时,无意中跟对方娶听了一节心理学导论,授课者时亚伯拉罕.马斯洛,马斯洛在用心理学的角度蒋介种族和民族偏见。
而这样的一个问题正是困扰了阿伦森很多年的问题,因为是犹太人,他小时候总是被别人欺负,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这样讨厌他,是天生的,还是受谁的影响?这种偏见在什么情况下会消失等等?
马斯洛是个很好的导师和思想家,非常有魅力,也经常跟阿伦森私下进行交流。马斯洛的五大需求理论,突破了当时行为主义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的束缚,揭示了人性和人发展的可能性。
但后来阿伦森发现马斯洛的理论,无法被证实或是证伪,他认为马斯洛不能被成为是科学家。
在阿伦森即将毕业之时,马斯洛推荐他去卫斯理大学做戴维.麦克莱兰的学生,麦克莱兰提出了成就需要理论,告诉人们预测一个人业绩的好坏,不要只从技能和智商来判断,而是要思考这个人真正需要的是权利、归属感还是影响力等因素。
在卫斯理大学,他跟着自己的老师深入研究如何做实验更加真实可信,他不断地寻找各种文献资料,不止是为了证实一个观点,他会证伪,也会交叉论证。
因为担任麦克莱兰助教地职位,所以阿伦森一直致力于自己究竟如何能够让学生听懂复杂的知识,他借鉴了他认识的出色老师的特点,但同时又加入了自己的元素,形成了自我的教学风格。
之后因为受人之邀讲了一节心理学导论课,他准备了一周的时间,非常自信的走上了讲台,这节课学生听的非常愉快,讲座结束之后教室里掌声非常热烈,薇拉也为丈夫骄傲不已。
经过阿伦森的不断探索,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就是做一位出色的心理学老师,将自己知道的知识,传递给需要知识的学生们。
总有人沉浸于人生的温饱问题,无暇顾及去探索和寻找自己真正的使命,生存固然重要,倘若生存时间能够有在完成使命的感觉,这种高度重合的人生,会更高效更完美。
让未来更有价值百科的方法: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李笑来老师在《财富自由之路》中讲到,想要判断是否是正确的方法,正确的事,背后需要的是强大的逻辑思考能力,以及数学、概率和统计学等知识。
想要修炼出这些背后的底层知识,需要时间。
真正想要做到抓住时机做合适的事,却是不容易,因为机会有人看得见,有人看不见,这样一看做对的事就是更重要的,即使走了很多弯路,最后把一件正确的事做完了,一个人就成长了。
阿伦森这一生抓住了自己该抓住的机会,找到了最爱的人,最爱的事业,又因为这份事业结交了很多好友。他对自己的人生满意度很高,他也庆幸自己这样走了一路。
如果你在为自己的人生迷茫,那么不妨看看阿伦森的这部自传,也许能点醒你,哪怕只是有一点点启发,让你变好一点点,也说明你浪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值得的。
责任编辑: